董希源進行藝術創作 黃國勇 攝
在准備今年的兩會提案時,兩年來的兩件事不斷浮現在畫家董希源的腦海中,成為這位全國政協委員兩個提案的重要緣由。
近年來,董希源一直就中國文化走出去進行思考和調研,多次提案。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積極投身中外文化交流,赴緬甸、印尼等國開展採風寫生、展覽交流等活動,為國畫走向世界不斷努力。
2018年,在緬甸的採風活動中,中國毛筆與油畫筆的一次對話,引發了董希源的深思。
活動現場,中國畫家的筆墨紙硯引發了緬甸畫家的興趣。他們也嘗試用自己的油畫筆在宣紙上作畫,可剛一動筆,宣紙就破了,不甘心的緬甸畫家把油畫筆換成毛筆,卻發現這支中國畫家運用自如的“神筆”,到了他們手中怎麼也不聽使喚。
在交流中,董希源發現許多緬甸當地畫家對中國文房四寶幾乎一無所知,對中國畫更是知之甚少。作為近鄰的東南亞國家尚且如此,這讓畫了近50年中國畫的董希源觸動很大。
為此,在近兩年陸續提交《建議實施中國美術創作精品工程,持續推進中國美術走向世界》提案與推動中國書畫藝術沿“一帶一路”走出去等提案後,今年董希源再次帶來《關於加強引導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助力“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提案。
“文藝‘兩新’中有許多傳統文化藝術工作者,具備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專業優勢,建議有關方面吸收他們參與政府間文化交流活動,支持他們走出去、請進來,開展民間文化交流,同時充分利用文藝‘兩新’現有場館資源,利用海外文化交流平台與活動,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民心相通。”董希源建議。
但是這個提案如何落地,文藝“兩新”怎樣更加有效地參與“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其中有哪些困境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自身的藝術經歷,經過深入調研與思考,今年兩會,董希源准備了第二個提案——《關於加強支持與引導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的提案》。兩個提案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
同是2018年,“藝術與和平——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展”在捷克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其中,一幅美妙的水墨畫《藍天下的捷克》與金秋的布拉格相映成趣,中國水墨畫的傳神寫照與筆墨韻味表現出深沉厚重、庄嚴神秘的提恩教堂哥特式尖頂雙塔,讓當地觀眾倍感親切。這幅畫正是董希源應邀為此次畫展創作,並永久陳列於中國駐捷克大使館的作品。然而,作者卻未能親臨現場。作為自由職業者,董希源不能辦理公務護照。
不少國內的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調研中,董希源發現,除了出國交流,眾多自由職業畫家在參與獎項評比、展覽演出、職稱評選、文藝項目採購等事項時同樣頻繁被擋在門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心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董希源認為,今年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為此,董希源提出了完善政府購買社會化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機制,對體制內外給予同等競標的機會,為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營造平等參與的環境﹔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普遍缺乏資金與展覽展演場地,建議設立扶持專項基金,幫助他們進行創作、出版、展覽展演與採風交流活動﹔減免或優惠公共文旅場館租金,協調並整合利用相對閑置的個人藝術館、藝術中心等場地資源﹔自由職業者多數沒專業技術職稱,建議完善職稱評定工作、健全獎勵激勵機制,公平對待體制內外人才等建議。(黃國勇)
上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許鴻飛:讓雕塑生活在田園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楊安娣:“冰雪”是一支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