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沙在《百花公主》中飾演百花
劉莉沙
演出結束,李淑芬叩謝恩師裴艷玲。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疫情期間“下沉”社區
經歷了全民抗擊疫情的5個月,2020年全國兩會啟幕,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劉莉沙進行專訪,聽她講述基層院團的抗疫故事以及她的履職經歷。
鏡頭一:
“下沉”——文旅人的擔當
疫情期間,在石家庄市文廣旅局黨組和石家庄市演藝公司黨委的指導下,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於1月28日組建共產黨員先鋒崗,負責劇團舊址和市糧庫老舊小區疫情防控工作。
老舊小區人員密集,管理難度大。劇團特成立以劉莉沙為組長的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制定值班表,在小區門口認真做好出入登記、消毒、檢查等工作,還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採購日常用品。
劉莉沙:
值守從大年初四開始,從20名黨員慢慢壯大為劇團71名工作人員全部“下沉”到社區,來到抗疫一線。
一開始物資特別緊缺,天氣又冷,我們值守的時候缺東少西、裝備不全,小區進進出出的居民也看在眼裡,原來在劇團工作的一位老演員硬是把家裡僅有的8瓶消毒液都拿給了我們。團裡一位導演因為疫情被困在了廣東,看到大家堅守在防控一線而自己使不上力,便想方設法籌集到一批口罩給我們寄過來。在社區值守的這段時間裡,大家誰都不說苦、不說累,家裡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顧也不肯請假,每每想到這些,我特別感動。
社區值守一直持續到現在,往年奮戰在基層演出一線的我們,如今堅守在疫情防控的一線,作為一道銅牆鐵壁,守護民眾的健康和安全。
生活中的防線堅固了,精神上的防線也不能動搖。劇團利用官方微信進行抗疫宣傳,錄制了原創戲歌《眾志成城戰疫情》,鼓舞人心、振奮力量﹔發布一些疫情防控科普知識,比如教大家戴口罩、科學洗手等﹔我們還在微信上及時辟謠,引導群眾辨識網絡信息,號召大家不信謠、不傳謠,積極傳遞正能量。
鏡頭二:
線上——河北梆子“雲”端圈粉
院團演出停擺,不能走鄉串村﹔老百姓悶在家裡,看不上大戲。好幾位戲迷打電話給劉莉沙“吐槽”看不上戲。於是,從2月22日起,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便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宅家看大戲》,將劇團近50部劇目的影像片段發布在網上,河北省內的各大媒體也在不同的平台轉播,河南衛視的《梨園春》節目也播出了幾部劇團的大戲。
劉莉沙:
往年春節期間是我們基層院團最忙碌的時候。看戲、趕廟會是河北的習俗,凡是戲台搭起來的地方,都是人潮涌動、熱鬧非凡。送戲下鄉,不僅能夠為老百姓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還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以前,正定古城周邊的小店都沒人光顧,生意蕭條。近年來趕上看大戲、趕廟會,在古城周邊停車都是一位難求。
但是今年的戲看不成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家悶在家裡很無聊,藝術欣賞是大家消磨時光、陶冶身心的好方式,於是我們推出了《宅家看大戲》,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戲迷非常喜歡。
看到《宅家看大戲》在互聯網平台深受歡迎,我想著,演員是不是也可以跟戲迷面對面交流呢?於是,我鼓勵團裡的一級演員和戲曲名家在快手等網絡平台上注冊賬號,或講授戲曲知識,或演唱名家名段。
我們團裡的藝術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粉絲。在快手平台上,他們還嘗試進行網絡直播,和戲曲票友在線連麥,演員唱完票友叫好,票友唱完演員指導。有時候,我也會悄悄地“潛入”同事的直播間,經常被戲迷發現,他們喊著:“太好了,劉老師來了,來一段!”
就這樣,疫情期間,河北梆子在新媒體平台上,不僅與資深戲迷票友見面了,還受到好多大學生的追捧,一場直播下來就圈粉兩三萬人。這足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大家以往不關注戲曲是因為不了解,我們就要想辦法走近他們。未來,我們要嘗試“雲劇場”,戲迷可以更多地在網上看到梆子名家的直播。這樣不光是河北觀眾,全國觀眾甚至海外華人、華僑都能欣賞到。
我認為,這場疫情既是危機也是機遇。如何抗擊疫情、推動戲曲的發展,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我堅信,積極探索傳統戲曲借力互聯網進行傳播,是戲曲推廣的一個重要方向。
如今,《宅家看大戲》已經發布了70多期,我們想把這個欄目繼續做下去,計劃著疫情過去之後繼續抓緊錄制,滿足戲迷朋友的期待。
鏡頭三:
創作——助力“學老、促中、抓青”人才梯隊建設
疫情期間,演出停滯了,創作卻不能停﹔計劃打亂了,規劃卻不能少。
盡管疫情打亂了演出節奏,但是創作任務必須加班加點完成。學習老演員,提升中年演員,狠抓青年演員,培養少年演員,形成科學的、合理的人才隊伍梯隊,一直是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在人才規劃方面努力的方向。今年,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要排幾台新戲,為青年演員改編優秀傳統劇目《包公賠情》,為中年演員移植《勘玉釧》劇目。
劉莉沙:
給青年演員排戲是劇團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在戲曲舞台上闖蕩40余年的演員,我深知青年演員的黃金年齡很短,在40歲之前的身體狀況能夠練出很多過去沒有的基本功。我們要抓住青年演員的青春,好好培養,多給他們機會。一個尖子演員走上國家級的平台獲獎,對於一個劇種、一個團都是極大的推進。
今年我們改編的青春版《包公賠情》,就是特意為團裡的一位優秀的青年花臉演員量身打造的。這個演員基本條件特別好,團裡高度重視、積極培養,進團以後,先是演配角,慢慢就是演折子戲,現在我們專門為他排了一部大戲,這是極好的鍛煉,能夠幫助一個演員迅速成熟起來。而這部劇中的全部角色,都由青年演員擔綱,希望他們在機會和壓力的雙重加持下成長。
中年演員是劇團的中流砥柱,他們在基層沉澱著很多戲迷。每次到基層演出,他們走到一處就能帶動一片戲迷。但是,年年演出就這麼兩出,戲迷也有看膩的時候。於是,團裡兩三年就為他們更新一部戲。有時候是團裡推薦的劇本,有時候是他們根據自己的藝術特色選劇本,我們都會全力以赴地支持。今年為中年演員移植的《勘玉釧》,已入選石家庄市繁榮舞台藝術扶持資金項目,目前正在抓緊創作。
對戲曲來說,經典劇目是立團的根本,傳承則是戲曲人的責任。劇團今年還要傳承一部《花甲頌》,這是老藝術家雷保春的代表劇目。雷先生70多歲,有3位徒弟在我們團。這些老先生身上的藝術素養不能僅僅靠語言和圖像記錄,還要通過言傳身教才能更好地領悟。為了傳承好藝術,老藝術家們更是盡心盡力。去年,團裡重排了新編大型傳統戲《鐘馗》。30多年前,老藝術家裴艷玲生動演繹了“鐘馗”這個花臉角色,如今72歲的她擔任藝術總監,現場傳授。劇中有邊唱邊寫字的橋段,架子花臉對女性來講難度非常大,出演鐘馗的李淑芬花了5年時間一絲不苟地苦練,最終演出大獲成功,一票難求。我們的河北梆子就是靠這些兢兢業業的老前輩和肯吃苦的年輕演員傳下來的。
目前,今年的劇目正在前期創作中,等劇本完成、音樂聲腔都創作出來,疫情向好,我們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會進行小范圍排練。需要演員的時候就讓演員來,需要樂隊就讓樂隊來,保證創作任務順利完成。
鏡頭四:
落地——青少年梆子班要建了
河北梆子曾經響徹華北平原,但也一度冷寂。近幾年,隨著一系列相關利好政策的出台,傳統戲曲迎來了振興良機。雖然戲曲回暖,但劇團的人才斷檔問題依舊十分嚴峻。
可喜的是,今年疫情期間,醞釀多年的“培養少年演員”計劃終於有了雛形——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同石家庄藝術學校達成河北梆子學員招生委托意向,青少年梆子班要建立起來了。
劉莉沙:
我們團演員大多數在40歲以上,行當近幾年也不全,青黃不接,需要年輕的血液充實進來。如果我們能和藝術學校合作建起少年班,我們的人才就能有保證了。這個提案,我們堅持提了很多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終於見到了成效。
學戲要有童子功,基本是七八歲開始練﹔考上藝校,在學校學戲6年﹔畢業之後在劇團裡頂崗實習,把學校裡學的東西用到戲上,逐漸適應舞台﹔年滿18周歲之後才能跟劇團正式簽約轉正。都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點都不夸張。
因為團裡的演員年紀偏大,武戲就會偏弱,我們去年特意引進了3個武戲演員,其中兩人不滿18周歲,就在團裡頂崗實習。我們盡可能多地為這些孩子提供上台的機會,在去年重排的《鐘馗》中,他們都參與了。
這幾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下,傳統戲曲正在重新煥發生機。和前些年比,孩子們更願意學戲了。現在我們的招錄條件很高,考試的時候都能挑著、揀著要。看到現在的青少年越來越願意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特別高興。
鏡頭五:
提案——為基層院團留住人才
2018年首次來到全國兩會,劉莉沙的提案聚焦基層劇團發展困境和戲曲人才流失問題﹔2019年,她關注文化和旅游融合,希望發揮戲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她說,這些都是在劇團每年180多場到基層的演出中發現的切實問題和產生的思考,希望能夠引起各方關注。
劉莉沙: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常年到基層演出,短則十幾天,長則一兩個月。每次基層演出幾乎全員出動,樂隊、燈光、服裝、道具都是專人專崗,為的就是呈現最好的舞台效果,讓觀眾欣賞到高水平的戲曲。為了不給村裡增加負擔,也為了能讓演員吃好,劇團工作人員都是自備炊具,每天自己做飯。
到基層演出雖然辛苦,大家因為熱愛戲曲而感到充實。但是此次疫情來襲,大家卻不得不留在家裡,心中漸漸焦慮起來。
疫情對基層院團的沖擊很大,因為基層院團都是差額補貼的事業單位,團裡有一半以上的員工屬於人事代理。演出取消後,獎勵工資的部分就沒有了,人事代理員工的工資就沒有辦法保證。工資開不全,大家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時間久了,大家很可能就會因為收入問題選擇離職。人才流失是我目前最憂心的問題。
基層院團擔負著大部分的送戲下鄉和扶貧演出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政策、弘揚主旋律的重要窗口。把優秀劇目送到老百姓身邊,是我們的任務﹔從老百姓當中汲取營養,是我們創作成功的關鍵。面對疫情的沖擊,我們深感基層院團承擔的責任和壓力更大了,因此,我今年的提案之一,就是希望政府能夠給基層院團一些政策上的扶持,減輕基層院團身上的擔子,幫助戲曲人挺過疫情這一關,從而更好地為基層百姓服務。
記者手記
到基層演出沖在前面,疫情防控站在一線﹔往常的忙碌在特殊時期變得更加忙碌。在劉莉沙和她所在的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劇團身上,我看到了文旅人的堅守,這也是全國基層院團的縮影。
他們守著一門藝術,拿著微薄的工資,常常一下鄉就是一個多月。為了不給老鄉添麻煩,下基層演出都是自己做飯。關於這些,劉莉沙總是表示不願意多說,“我不講下基層演出有多麼辛苦,真正去過才會知道,更不容易的是老百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把好的藝術作品送到老百姓身邊,讓他們心裡高興,這是我們的責任”!
劉莉沙希望引起關注的是每年的提案:“這些都是在劇團每年180多場到基層的演出中發現的切實問題和產生的思考,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我們的傳統藝術,是希望文旅融合能夠真正讓老百姓的生活富起來、好起來。”(秦丹華)
上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魯曉明建議公共場所兒童免票實行“雙軌制”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許鴻飛:讓雕塑生活在田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