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接受《中國旅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內蒙古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共帶動1.5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下一步,將進一步發揮文化和旅游扶貧帶動作用。
鄭福田說,發揮文旅扶貧帶動作用,具體而言要重點關注四個方面。一要進一步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為貧困地區配備流動文化車、流動舞台車,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試點和“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建設移動數字加油站,加強貧困旗縣文物和非遺保護。二要推動旅游產業升級。支持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發展,推動A級景區幫扶連帶,支持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建設,培育鄉村旅游精品,組織動員貧困戶參與旅游經營、開辦農家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民宿,助力農牧民脫貧致富。三要推進京蒙扶貧合作。共同培育“首都—草原”“環京津冀千裡草原大通道”等精品旅游線路,推動京烏旅游專列高效運營,構建京津冀蒙協同發展大格局。四要加強人才培養。組織專家赴貧困旗縣授課指導,舉辦文化產業精准扶貧培訓班、傳統工藝培訓班,支持貧困地區開展非遺手工技藝傳承、創意產品開發。選派優秀文化工作者為貧困旗縣提供文化服務,支持烏蘭牧騎藝術團向貧困地區持續輸入文化資源,做到扶貧扶智。
鄭福田表示,應大力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文化建設,促進民族地區文化旅游業發展。一要加大文化保護傳承力度。如推出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時代特征的節目和劇目,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實用便捷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強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二要堅持因地制宜,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旅游。民族地區發展文化旅游應當凸顯民族特色,強化民俗風情,適度開發、合理利用,多元化、差異化發展,讓游客充分體驗到“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文化旅游風尚。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區文物古跡、醫療康養、家庭民宿、手工作坊、民俗節慶、非遺技藝等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提升游客參與度、滿意度,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三要加大文化交流和宣傳力度。組織境內外旅游企業、非遺傳承人以及藝術家開展培訓和交流,通過“旅游外交”“博物館外交”等方式,集中展現民族地區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文化藝術精品,提升民族地區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李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