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柯軍:借力“雲上”生活,讓傳統戲曲“飛”起來
發布時間:2020-05-27 12:1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5-27

  摘下華冠、卸去濃妝、換上素服……在完成一場題為“卸妝,唱戲”的直播後,全國人大代表、昆曲表演藝術家、江蘇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趕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和去年一樣,他再次帶來了關於戲曲傳承和院團發展的建議。疫情之下,柯軍有了哪些新思考?記者帶你了解柯軍的履職故事。

  “百戲盛典”:

  給瀕危劇種展示舞台、交流平台

  江蘇昆山,是“百戲之祖”昆曲的發源地。從2018年起,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以下簡稱“百戲盛典”)計劃用3年時間集中展演全國現存348個戲曲劇種的經典劇目(折子戲)。在2018年底第一批次劇種展演完之後,2019年初,柯軍帶著《關於打造“百戲盛典”品牌平台,促進所有劇種活態存續的建議》來到全國兩會。建議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視,如今,“百戲盛典”已經成為全國的戲曲盛事。

  2015年至2017年,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並發布普查成果:全國有348個劇種,共241個劇種擁有國辦團體,其中120個劇種僅有1個國辦團體﹔共有107個劇種無國辦團體,僅有民營團體和民間班社,其中70個劇種僅有民間班社。

  為了激發戲曲劇種活力和戲曲院團潛力,鞏固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百戲盛典”計劃從2018年開始,計劃用3年時間將全國現存所有戲曲劇種的經典劇目(折子戲)全部集中到昆山展演。

  2018年,全國120個戲曲劇種匯聚昆山,155台劇目爭相亮相。“參演劇目大部分為該劇種的代表性經典作品,既有黃梅戲、秦腔、川劇等流傳范圍較廣的劇種,也有揚劇、閩劇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還有苗劇、安多藏戲等少數民族戲曲。”柯軍說,“‘百戲盛典’不僅讓廣大觀眾同享中華戲曲百花園的芬芳,也讓很多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劇種、在某一地區流行的稀有劇種、瀕危劇種,首次來到這一全國性的舞台,與大劇種、大劇團共同亮相,呈現其獨特魅力。”

  柯軍的建議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視。時任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司長諸迪認為,“這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2019年7月,“百戲盛典”再次匯聚了全國112個劇種118台劇目,並在第一次展演的基礎上擴展為全面藝術的盛宴。

  盛典推行惠民票價,最低票價為每張20元,並組織了“大小梅花同追夢”“我陪爸媽看百戲”“網眼看百戲”“聽鄉音敘鄉情”等主題活動,吸引不同年齡群觀看關注。盛典還推出了“游昆山 看百戲”文旅線路,吸引國內外特別是江浙滬游客來昆山看戲,游覽江南古鎮、品嘗昆山美食。80歲的蔡志雄和76歲的周美君老夫妻倆在昆山連續看戲38天後才飛回成都。

  2019年“百戲盛典”開啟網絡直播,吸引了諸多年輕戲迷。據統計,2019年盛典網絡觀看點擊量共計3867萬人次,微博累計閱讀量超3.2億次,抖音播放量超1.3億,掀起一股觀看戲曲演出、探討戲曲傳承、關注戲曲發展的熱潮。戲劇人物畫家錢新明通過網絡直播觀看“百戲盛典”,創作了20多幅畫作。盛典上,“全國文化名家觀摩百戲”活動邀請音樂學家、非遺保護專家田青和中國詩詞大會評委、隋唐史學者蒙曼觀摩百戲。兩位專家盛贊“‘百戲盛典’了不起”,分別作的《戲曲的昨天、今天、明天》《中國戲曲與中國文化》專題直播講座,開票後很快售罄,講座贏得網上線下密集點贊。

  兩年間,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3次對“百戲盛典”批示,希望總結經驗、深度開發、精心打造,將“百戲盛典”辦出權威、辦出特色、辦出品牌。

  今年,“百戲盛典”升級為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目前相關籌備工作正有序推進,預計116個劇種參加展演。盛典為參演團隊提供“嚴之又嚴、實之又實、細之又細”的服務,努力實現參演劇種“一個都不能少”。

  在延續2019年相關活動的基礎上,今年“百戲盛典”將進一步提升和豐富活動內涵,舉辦戲曲百戲文創展示周、百戲盛典港澳台文化周、戲曲百戲進校園、“戲曲百戲百人百畫”作品征集展覽、“昆曲故裡看百戲”研學活動、“看百戲 游江蘇”主題活動,建設戲曲百戲博物館、百戲林公園等。

  為了持續打造品牌,“百戲盛典”也在謀劃未來3年的工作計劃,“繼續邀約全國348個戲曲劇種從東西南北輪番匯聚昆山,彼此交流,各自展示,實現劇種對各自地域局限的積極超越和自覺傳播。”

  藝術戰疫:

  一切准備就緒隻等發令槍響

  疫情之下,居家抗疫的文藝工作者紛紛通過藝術創作服務人民、謳歌英雄、致敬白衣天使。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因線下文化演出處於暫停狀態,演職人員收入大幅減少。因此,柯軍今年帶來的第一份建議是《關於加大文化演出幫扶力度,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的建議》,希望進一步加大政策幫扶力度,幫助演藝類企業渡過眼前的難關。

  疫情期間,江蘇省演藝集團根據中央和江蘇省委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文藝復工復產,開展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藝術作品主題創作活動。

  “作為演藝人,雖然無法奮戰在一線,但是我們通過藝術戰疫的方式踐行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柯軍說,眾多藝術家迅速行動起來,以江蘇抗疫事跡為創作源泉,積極投身文藝創作,陸續推出了蘇州評彈《全民奮戰斗瘟神》、歌曲《共克難關》《點亮生命》《有愛才會贏》《我們不會忘記你》、戲歌《冰融雪消又一春》、昆劇套曲《九轉貨郎兒 眷江城》、錫歌《待到山花爛漫時,共看祖國好風光》等20多部作品,展示了當代文藝工作者勇於擔當的使命感和充滿激情的文藝情懷。

  感奮於抗疫故事,編劇羅周在昆曲套曲《九轉貨郎兒 眷江城》的基礎上,編成了一個完整的昆曲現代大戲《眷江城》和京劇《眷江城》,劇情圍繞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的母子展開,充分表現了疫情中的親情和大愛。由3個獨立成篇的故事組成的京劇《出征前夜》,已於3月2日正式建組,講述了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一線,與基層工作人員共同抗擊疫情的故事。以被授予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邱海波等抗疫一線白衣戰士的事跡為基礎創作、即將投入排練的抗疫話劇《請回答2020》,劇本處於加工修改階段。

  藝術戰疫之外,演職人員積極組織捐款、加入志願者隊伍。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與石小梅昆曲工作室、賀紹倫戲曲工作室共同策劃舉辦“2020春風上巳天﹒雲看戲系列”昆曲演出第一期4場網絡直播,同時展開線上募捐,觀眾累計付費2221人次,收入37001.99元匯入武漢協和醫院指定賬戶。“錢雖然不多,但形式與意義值得肯定。”柯軍說,“我相信還有很多戰疫故事是我沒掌握的。”

  雖然劇院目前不能正常開放,但能做的准備工作仍有許多。江蘇演藝集團一方面組織創作,重點創作排練抗疫題材作品,另一方面全面檢修劇場設備,營造“安心劇院”,為後續高密度演出提供舞台技術保證﹔利用演出空檔期優化現有票務系統,為後期實行24小時自助化購票做好准備,並與演出合作方、劇院承租方保持聯系,安排梳理場次等事項。

  3月10日起,江蘇演藝集團旗下各院團陸續錯峰恢復排練,歌劇電影《運之河》《鑒真東渡》拍攝前准備工作以及2020年集團重點劇目交響合唱《大運河之歌》、話劇《黑馬河畔的白馬村》等劇目的創作排練正在進行。“實際上,我們的創作排練是在疫情防控‘穩’字前提下略有超前,隻要劇院一開放,就能立即為大家呈現最美的舞台藝術。”柯軍說,“我們現在隻等發令槍響。”

  值得注意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文化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較大沖擊,文化市場下滑明顯。密閉空間聚集性文化活動全部暫停,文化演出處於休克狀態,演職人員收入大幅減少。

  “以江蘇省演藝集團為例,集團尚存事轉企改革遺留問題,演職員工基本收入保障還停留在改革初期的水平,原事業身份人員退休和一次性住房補貼問題尚未得到完全落實。遇上新冠疫情,一季度集團直屬院團演出全部停止,劇場全面封閉,重點項目延期或取消,一線演員績效收入與2019年相比大幅下降,部分員工生活出現困難。”

  “沒有演出就沒有收入,針對這種情況,集團通過預發場次補貼,保障演職員工基本生活。”柯軍提到,集團持續多年拓展演藝產業的努力此時顯現出成效,有效彌補了文化演出的產出缺口。

  傳承發展:

  適應現代數字傳播方式

  疫情催生了“宅經濟”“雲經濟”,傳統戲曲更是借助互聯網實現了更廣泛、多元的傳播。這次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在2020年春節後,超過2億職場人在線辦公,催生了“宅經濟”“雲經濟”等許多新的業態和模式。線下停擺的演藝產業也通過“互聯網+演藝”的方式,進一步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疫情期間,江蘇省演藝集團進行了許多線上嘗試。4月3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春風入戲”昆曲線上演唱會在全民K歌APP登錄,最高10萬余人同時在線觀看,同時在線觀看平均超過8萬人。“我們現在鼓勵各種嘗試,包括鼓勵個人和各個院團去摸索建立媒體平台,創新傳播方式。”柯軍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過去,“宅經濟”會回到應有的節奏上來,但雲上生活的擴張將不可阻擋。

  柯軍今年帶來的第二份建議就是《關於支持創新戲曲現代傳播方式,擴大傳播效益的建議》,其中一方面就是要加快戲曲影視發展。“作為傳統戲曲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戲曲電影代表著當今古典藝術推廣與傳播的新潮流,是拓展影響、培養觀眾的重要手段。”柯軍建議將江南戲曲影視基地作為中國戲劇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攝制基地、中國戲曲影視攝制基地。

  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實施優秀經典戲曲劇目影視創作計劃,鼓勵開設、制作宣傳推廣戲曲作品、傳播普及戲曲知識的欄目節目,鼓勵電影發行放映機構為戲曲電影的發行放映提供便利。位於宜興的江南戲曲影視基地,自2015年起已成功出品了4K錫劇電影《珍珠塔》、4K瓊劇電影《喜團圓》、4K揚劇電影《衣冠風流》、4K淮海戲電影《皮秀英四告》,2019年底又完成了4K錫劇電影《紫砂夢》的拍攝。

  “從藝術形式上看,戲曲電影並不是‘戲曲+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的簡單相加。戲曲電影要達到的是在電影院裡媲美劇院裡的欣賞體驗,以及電影中最微小細節的清晰呈現。它的拍攝生產不隻是為了票房盈利,更是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用數字技術留存優美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家風採。它需要保持戲曲特有的審美形態,因此對戲曲影視攝制團隊和場地有較高的要求。”柯軍解釋說,比如,對正在參與《運之河》的歌劇演員來說,“觸電”4K歌劇電影,需要有與舞台藝術不一樣的表演分寸﹔而如何以現代人的視角、審美做參照物,以現代化的鏡頭語言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這是擺在攝制團隊面前的另一挑戰。江蘇演藝集團的創作團隊本次採用台上台下兩種方式來拍攝《運之河》,以消除舞台錄像的感覺。

  “如今,江南戲曲影視基地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戲曲影視作品攝制、宣發體系,擁有一支經驗豐富、分工明確的專業創作團隊,並大力引進先進4K影視技術。”柯軍介紹,基地除了承接來自全國的戲曲影視攝制,分銷給院線、網絡、電視等播放平台,還承接全國各地劇團及大中型文藝演出的舞美設計制作,並向外圍拓展相關業務,如戲曲古風攝影、旅游休閑娛樂等,將戲曲、影視元素與科技、娛樂元素相結合,開發戲曲旅游演藝、戲曲影視穿越、戲曲嘉年華等體驗項目,成為集觀光、游覽、體驗為一體的戲曲主題文化園區。(秦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