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2019年實地調研了一些運河專題博物館和特色小鎮。“在實地調研中,我發現文物展品和文創產品匱乏,展覽內容單調重復、缺少吸引力的現象比較突出,究其原因,都是源於對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不夠。”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基礎資源包括河道水系資源、生態環境資源和文化遺產資源三類。
“從目前的工作進展看,河道水系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資源的修復已引起高度重視並有了較為統一的要求和工作規劃,但文化遺產資源的全面收集整理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張自成舉例說, 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跡遺物的底數還沒有摸清,運河流經區域大部分未進行過系統考古調查發掘,地下文物遺存分布情況不清,另外大量低級別和近現代文物遺存在很多地區沒納入保護視野。
同時,文獻檔案資料底數也不清楚。大運河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內容極為豐富,涉及歷代治水思想、工程、河務、漕運、運河區域社會發展狀況等。包括運河專書、明清會典等官修政書類書、明清《實錄》以及二十五史的《河渠志》《食貨志》《地理志》、運河流經區域的省府州縣志書、文人筆記、外國使者商團傳教士的相關記述等古籍文獻,總數約1000多種﹔據初步了解,現存與大運河相關的檔案資料(主要為奏折、報告、批示、決定、勘察、設計、輿圖、圖紙等)約有1.5萬多件,其中我國大陸地區有1萬多件、我國台灣地區有4000多件,歐美地區有幾十種明清運河輿圖﹔三是民間文獻。主要有契約、碑刻、家譜、民歌民謠、民間文學、傳說故事、民間文藝等資料,數量不明。
“這些文獻檔案資料,除局部收集整理外,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展開。”張自成說。
因此張自成建議,及時開展大運河文獻檔案資料的普查登錄工作,特別要對每件文獻檔案資料的保存狀況做出科學評估,以此作為搶救保護研究的依據﹔部署開展大運河全流域專項地上地下文物調查勘探考古工作,並將相關資料及時組織整理出版,同時,適時啟動大運河文獻檔案資料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工作,並整合資源,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平台,面向全社會,惠及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