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場不期而至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很多行業的運行軌跡。為應對復雜的抗疫形勢,不少原本在現場開展的工作和活動,都被轉換成了“雲端”模式,“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尤為重要的形式:日常生活用品中網購的佔比變得更大﹔很多中小學老師從“三尺講台”轉型為“直播網紅”﹔傳統戲曲“雲劇場”、“雲直播”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應該說,眾多文藝院團、文藝名家紛紛加入“雲端”直播,不僅體現了非常時期傳統戲曲精品涵養心靈治愈撫慰的社會功能,和文藝名家的情懷擔當、與時俱進,還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戲劇所帶來的各種現實可能性。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同時也是戲曲“雲端”直播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筆者在完成30多場戲曲直播後,也就當下文藝特別是網絡文藝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平台展示的全面性
“雲端”直播的形式,為每一個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展示舞台。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本身就自帶流量,深得眾多新生代群體的喜愛。受眾不僅可以通過直播平台,感受演員舞台上的光華四射的獨特魅力,還能了解到演員幕後的辛勞和執著,對戲曲和演員有個全方位的了解﹔演員也可以通過直播,與大家分享從藝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感悟,讓觀眾們更有可能去走近、了解演員。
二、參與互動的全民性
由於直播平台具有全民參與的特質,在平台上戲曲演員可以走出高不可攀的藝術殿堂,觀眾可以通過直播,與演員高效互動。在互動中,很多觀眾平時難得一見的戲曲名家,也能如此近距離地跟自己交流互動,會增加觀眾對於先進文化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也將會更好地促進演員觀眾之間良好關系的建構﹔演員在與觀眾的互動中,也能充分了解觀眾的真實需求,更多傾注對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關心,更好地激發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
三、傳播輻射的廣泛性
長期以來,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都打上了非常明顯的地方文化烙印,觀眾群體相對單一,傳播途徑較為狹窄。而直播借助大數據雲平台信息技術的支撐,給傳統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的迅速廣泛傳播插上了翅膀。喜愛戲曲的觀眾可以通過雲端,領略到不同地區、不同劇種戲曲名家的風採,既拓寬了廣大戲迷的眼界,又為藝術的傳播和推廣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以筆者所從事的淮劇為例,該劇種主要流傳地區為江淮地區和上海等地,通過眾多淮劇名家的不懈努力,借助“雲端”的力量,淮劇已經完全打破了地域和距離的壁壘。在浙江、安徽甚至陝西等地,都擁有了一定數量的觀眾群體。
四、藝術交流的跨界性
就藝術規律而言,地方戲曲盡管側身一隅,但是和周邊的姊妹劇種、邊緣劇種,甚至很多主流劇種都有著廣泛而深入的聯系,任何一位戲曲演員甚至是戲曲名家,也都有學習、借鑒姊妹劇種的必要。眾多名家借助直播平台實現劇種、區域、院團之間的交流活動,開展跨劇種、跨界別的學習交流,強強聯手,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提升,開闊了文藝工作者的視野,更是給廣大青年演員創造了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
五、受眾群體的回流性
雲端直播助力傳統戲曲,為戲曲藝術的傳播和發展拓展了空間,但並不意味著雲端直播可以完全代替舞台表演。傳統意義上的戲曲表演,對於觀眾而言,演員隻有在舞台上的表演,才能讓“賞戲”行為具備“儀式感”﹔對於演員而言,舞台才是他們的“一畝三分地”,才是自己真正的藝術土壤,演員離開舞台就是舍本逐末,就是“失守”。因此,演員還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在雲端直播中的“粉絲”引流到舞台上,讓他們因為網絡直播喜歡上戲曲,同時又因為戲曲走進劇院,這才是每個“網紅”演員的職責所在。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發言人,在形形色色的網絡直播中,每一個守“藝”人,都應該以德藝雙馨的標准要求自己,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做一股“清流”。本人謹向廣大戲曲工作同行提出幾點建議。
1、積極傳播正能量
網絡直播的低門檻,讓很多“草根”成為網紅,也出現很多引起爭議的現象。但是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無論如何都要抬高站位,時刻牢記自己肩擔的使命,堅決抵制“三俗”,抵制誘惑,提升自己的政治覺悟和作品的藝術水平,不斷打磨自己的藝術作品,讓直播的作品有溫度、有質感、有希望,傳遞信心,傳播正能量。
2、拓展互聯網思維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著名演員何冰激情朗誦的《後浪》引起了強烈反響。身處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可能被“後浪”拍在沙灘上。有一句話說得很殘酷:時代淘汰任何人,都不會跟你打招呼。互聯網+發展勢頭如此強勁,我們如果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將坐失發展先機,最終失去觀眾和市場。隻有不斷拓展自己的互聯網思維,積極參與其中,以足夠開闊的視野去“逐浪”,才永遠是那奔涌前進、不會被時代所拋棄的“後浪”。
3、提升自身業務水平
直播不同於舞台演出,看起來缺了舞台上的舞美燈光的陪襯,缺了觀眾的關注和掌聲,缺了舞台表演的氛圍,似乎可以隨便一點、應付一點。殊不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同樣也適用於直播,直播對於演員的要求甚至更高。一個直播下來將近3個小時,其工作量相當於三台大戲。在這3小時中,演員有唱有演有說,既要運嗓,又要展現身段,體現自己的語言功底和文學、文化素養。這就需要每一個演員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提升文學、文藝素養,多學習戲劇知識,多做案頭准備工作,搜集、梳理好素材,這樣才能既維護好自身形象,又讓眾多觀眾有所收益。
最後,作為一名長期堅持扎根為基層服務、致力於非遺傳承,現在又勇敢“觸電”率先走到直播平台的戲曲工作者,筆者也想借此機會表達一點期待。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戲曲的鼓勵激勵力度,傳統戲曲煥發了勃勃生機,也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貢獻了力量。期待國家文藝、文化主管部門加大頂層設計,積極有效宣傳,致力平台搭建,關注、扶持傳統戲曲的“雲端”工程,讓更多的傳統戲曲、戲曲工作者借力“雲端”平台,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