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政協委員范迪安委員:延安文藝紀念館大型壁畫是這樣創作落成的!
發布時間:2020-05-27 12:56 來源:中國藝術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藝術報 2020-05-27

  “我們這一代人是在延安精神的鼓舞、感召、激勵下成長起來的,這次的創作,可以說是我受到延安文藝幾十年熏陶之後的由衷生發。”5月23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8周年的日子裡,延安文藝紀念館在延安隆重開館,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和中央美院壁畫系教授白曉剛共同創作的大型壁畫《延安文藝  永恆華章》落成,在紀念館前廳與公眾見面。談及這件長18.5米、高4米的大型壁畫的創作,范迪安如是說。

  延安文藝紀念館位於橋兒溝魯藝舊址,是延安魯藝文化園區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主要展示1935年到194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十三年延安文藝實踐,展示延安時期革命文藝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和對新中國文藝事業的深遠影響。2019年10月,在受邀為延安文藝紀念館前廳創作作品之後,范迪安、白曉剛即前往紀念館工地考察,實地調研了紀念館的空間環境和展陳方案,形成了以壁畫形式表現延安文藝的主題、營造公共藝術氛圍的構思。

  “我是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中央美院學習的,當時古元、彥涵、羅工柳等先生都是美院教授,他們這一批‘老延安’,一生執著於以藝術的‘小我’服務於人民的‘大我’,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同時他們又充滿朴素的情懷,對我們的影響極大。2010年以來,我先後20多次到訪延安及周邊地區,在寶塔山、棗園、楊家嶺、魯藝舊址等地進行過多次寫生創作,有好幾個元旦都是在黃河邊上和老鄉們一起過的。我深切地感受到延安的歷史,看到沿黃地區和老百姓生活方面的新變化,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范迪安說。為延安文藝創作一幅視覺史詩,成為他長久以來的願望,也成為《延安文藝  永恆華章》從構思階段就定下的基調。

  “延安文藝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應該像展開一幅歷史長卷一樣展現延安文藝的厚重傳統、文化血脈、革命情懷和永恆傳承。”范迪安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那面18米多的大牆,千古流淌的黃河、延安秧歌舞動的紅飄帶、綿延起伏的黃土高原、《黃河大合唱》的旋律,這四種意象頓時在我腦中‘疊印’,我感到它們之間有一種共同的文化屬性和可感觸的視覺韻律。它們也是厚重的歷史積澱、濃郁的陝北風貌和民間文化、延安文藝精神的疊合,豐碩的延安文藝經典作品猶如這個主旋律上閃耀跳動的音符。”范迪安回憶,他當即勾畫了數幅草圖,形成長河、飄帶、高原、旋律共同貫穿畫面的基本結構。

  在四重疊印的視覺圖像中,《延安文藝  永恆華章》以奔騰的黃河和紅色的飄帶組合的意象通貫全畫,以桔紅、金黃為主調,表現黃土高原的地域色感,表征延安文藝的光輝成就﹔同時以中國畫的長卷格式展現了延安文藝的歷史淵源和豐碩成果,形成強烈的視覺旋律,構成了寬闊的歷史時空,如同一首視覺交響詩:畫面從左到右分為三個段落,分別描繪以黃帝陵、軒轅像為代表的歷史文化,以魯藝為代表的革命文藝創作成果,和以日出東方和雄偉長城象征延安文藝精神的傳承發展。

  談及“視覺交響”的主旋律之上的各種代表延安乃至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視覺元素的運用,范迪安介紹,他們聽取了延安文藝紀念館和眾多文史、美術專家的意見,在造型風格上吸收了陝北畫像石刻、民間剪紙和延安木刻版畫的形式語言,力求體現雄強素朴的藝術格調,使畫面充滿地域特色而又能使觀者產生深刻的藝術共鳴。作品中代表延安革命文藝的中心形象選用了詹建俊先生和葉南老師創作的油畫《黃河大合唱——流亡﹒奮起﹒抗爭》中的冼星海造型,詹先生在得知這一形象要用在這幅壁畫中後,不僅欣然同意,還在住院養病期間對形象的把握和繪制給予耐心指導﹔壁畫進入彩色玻璃馬賽克鑲嵌制作階段時,孫景波先生在制作現場也給予精心的指導,制作團隊在疫情防控期間仍然潛心鑽研,精益求精,圓滿完成了制作和安裝。

  “我為能有參與這樣一次創作的機會感到榮幸,更為能通過創作實踐傳承延安文藝精神而榮幸。”在紀念館開館現場的白曉剛向因開兩會不能來到現場的范迪安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范迪安說,白曉剛告訴他,開館現場很多受邀嘉賓都是耄耋老人,他們多是魯藝先輩藝術家的子女,互相攙扶著在這件“四重意象的視覺交響”前駐足欣賞,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都說他們是“吃延河水長大的魯藝二代回家了”!白曉剛跟在這些“魯藝二代”們身後一起當觀眾,看到老人們欣慰地頻頻點頭,“我心裡有些踏實了,突然聽見身旁的一位老先生說了句:‘這畫的就是延安,很延安!’——我有種被‘魯藝家人’認可的激動”。聽了白曉剛的介紹,人在兩會的范迪安彷佛身臨其境,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為延安文藝創作一幅視覺史詩的夙願完成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