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2020全國兩會 > 代表委員話文旅
代表委員話文旅
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在鄉村發展小而精的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05-28 11:3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0-05-28

  2017年10月,國務院扶貧辦公布全國2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赤水作為貴州、烏蒙山區首個脫貧出列縣名列其中。2019年底,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級非遺“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所在的大同鎮民族村,仍有因家庭原因遺留的兜底貧困戶177戶。

  楊昌芹在八九歲時,其父因病去世,母親一人帶著楊昌芹三姐妹艱難地生活。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楊昌芹放棄進入縣重點高中學習的機會,選擇外出打工。一年後,她帶著打工的積蓄,來到印江民族職業學校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政府的資助下前往赤水學習竹編工藝,開始跟隨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學習平面竹編。憑著對竹編工藝的執著與熱愛,楊昌芹努力鑽研,技藝日臻成熟。她的竹編作品多次獲得省內外工藝品大獎,但她並未就此止步。

  少年時的貧困經歷讓生活好起來的楊昌芹從未忘記身邊的留守婦女和貧困群眾。她協助赤水市婦聯、民宗局開辦竹編工藝技術培訓班,培訓超千人。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資金扶持下,楊昌芹成立了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發展赤水竹編產業,帶動當地群眾致富。2019年全國兩會閉幕後,楊昌芹在大同鎮成立集生產、銷售、加工、培訓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把培訓班搬到鄉村,傳授竹編技藝的同時,多元發展鄉村特色經濟,惠及更多村民。

  楊昌芹說:“目前,我們產學研基地有100多位員工,直接解決當地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她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沒有固定收入,將會返貧。每月兩三千元的收入,可以保證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費。基地每年的收入也會拿出一部分給村裡的貧困戶分紅。”

  基地提供靈活上班、在家就業的機會,村民可以兼顧家庭、陪伴子女。每位員工都有一個編號,依據編號進行質量監測,成品出售後,還會以相應的編號反饋質量問題。楊昌芹說,2019年,基地的銷售額達到600多萬元,隨著人員和訂單不斷增多,更要規范管理。

  對於竹編技術一般的普通員工,楊昌芹根據實際情況,創新傳統工藝流水線,線上的員工隻負責竹編的一部分工藝,保證了竹編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產學研基地的盈利模式也在改進,融合研學、培訓、線上短視頻等多種模式,多元化經營。

  脫貧需要特色產業的不斷鞏固。赤水是遠近聞名的竹鄉,竹建材、竹紙、竹雕和竹編等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今年的疫情對於赤水來說影響有限,得益於該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是產業鏈上的一環。供應鏈不易中斷,是鄉村特色產業獨有的優勢。

  但凡來到赤水的游客,都要買幾個赤水竹編帶回去,這已成為赤水的文化符號之一。“文化引領市場,市場養活文化。”楊昌芹表示,鄉村特色產業可以支撐鄉村文化,而文化又回過頭引領鄉村振興進一步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一種精神遺產,但可以把它生活化、場景化,融入生活,活態傳承。非遺工作者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帶頭干好小而精的文化產業,使之成為脫貧攻堅的特色經濟,發展壯大後,也會像赤水竹編一樣,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支撐。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楊昌芹逐步健全團隊、吸納人才,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團隊,利益共享。“我相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找到對的人。我是一個手藝人,要求我在管理上十全十美並不現實,我會把工作中的各個項目分發出去,最後反饋給我匯總。”楊昌芹說。

  在這個過程中,楊昌芹深感農村人才匱乏。因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帶來的提案之一就是《關於加快農村人才振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建議》。她認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現在要招聘一位崗位上的合適人才要花很大的代價,而且招來後能不能用、能不能適應鄉村,還未可知。如果是本地人才,熟悉實際情況,就會好很多。因此,鄉村多鍛煉本土的年輕人、接班人,才能在脫貧奔小康的道路上減少人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