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今年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陝西時強調,要深刻吸取秦嶺違建別墅問題的教訓,痛定思痛,警鐘長鳴,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西安文理學院副院長王曉萍深有感觸。作為陝西人,她對秦嶺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她積極推動西安秦嶺保護研究院開展秦嶺保護研究,山川河流都是保護對象。今年兩會,王曉萍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議將秦嶺生態保護納入國家戰略。“對這一刻企盼已久,對未來滿懷信念。”掂量著提案,她說這是歷年來自己手上最重的紙張。
建言秦嶺生態保護
守好“父親山”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中華大地的中央水塔,也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對於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春有爛漫夏乘涼,秋賞紅葉冬觀雪。”王曉萍眼裡的秦嶺四季有風景,她特別愛往那兒跑。
誰成想,2000年前後,令人痛心的事發生了。秦嶺進山必經之路上開始出現別墅樓盤的銷售廣告,一年年過去,隨著這種廣告增多,原本齊整連片的綠意也被一棟棟大房子割破阻斷,長此以往,還會對生態造成影響。
好在這一事件迎來了關鍵轉折。2014年,在黨中央責令之下,陝西出台了一系列整改舉措,對涉及秦嶺生態保護的主要問題一一拿出整改措施,人們擔心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結束違建別墅的野蠻生長後,秦嶺山川復綠,散發蔥郁生機。如今,沿途可見的是“保護秦嶺,整治違建”的標語。最近還有新聞報道在秦嶺腹地再次拍攝到了野生金錢豹,說明生態保護和恢復的趨勢向好。
在陝西,自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這水從哪來?秦嶺。整個關中城市群受誰滋養孕育?還是秦嶺!秦嶺是“父親山”,城市、人與山之間生死相依。
王曉萍從2012年就開始參與秦嶺保護與研究工作,尤其關注秦嶺北麓的生態修復,多年多次實地調研讓她的思考深入而理性:強化修復的同時,要讓生態這項工作惠及世代,保護秦嶺還有大量工作需要開展。
秦嶺北麓如此廣袤,全域生態保護工程浩大,如何護之有效、守之長遠?王曉萍認為,普查工作是基礎,標准制定是保障,綠色發展是目標。她建議:一是推動秦嶺生態保護納入國家戰略層面,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有效整合多部門、多專業、多學科的力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完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研究的專項工作計劃,做細做全保護標准和規范,做好頂層設計。二是充分調集和使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為建立長效機制夯實基礎,提供保障。如應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提高生態保護的監管能力﹔建立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對秦嶺的水、大氣、土壤、生物多樣性等開展智能化監測和預警﹔推動能夠應用於生態修復的前沿技術示范應用,提升生態修復效果。
以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隻有讓生態優先引領綠色發展才能行穩致遠,讓百姓受益。尤其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之後,人們更加意識到人與自然的同體共生關系,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精神自覺。王曉萍說,綠色無污染的產業今後將更加受歡迎,這也是文化和旅游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期,切中滋養身心的需求,能贏得更長的生命周期。
對文化和旅游部辦復滿意
攜手讓鄉村旅游更“長壽”
王曉萍2019年關於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的提案也與綠水青山密切關聯。
對於優化鄉村旅游發展,王曉萍建議:一是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鄉村旅游投融資體制機制﹔二是加大旅游資源開發力度,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三是注重人才培養,加強與高校合作尋求技術支持﹔四是鄉村旅游與精准扶貧相結合,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每一條都直指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
該提案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多次與王曉萍討論思路、溝通進展、解答問題,並形成文字稿。王曉萍對辦復結果非常滿意,認為提案起到應有效果,鄉村旅游的發展成果已經惠及百姓,鄉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貧的成效顯著。
涉及各個層面、影響最廣也最復雜的融資難問題,目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2019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加強與中國農業銀行對接溝通,確定了共同推進金融支持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目標方向。截至2019年底,中國農業銀行對全國320個鄉村旅游重點村各類貸款余額達68.27億元﹔中國農業銀行在國家扶貧重點縣的98個鄉村旅游重點村貸款余額達16.72億元。
王曉萍走訪了幾個貧困區,深覺改觀:交通居住等各方面條件便捷多了,百姓吃上了旅游飯,手頭有了余錢。她看見有村民指著遠處蒼茫山色和自家果園給游客講:守住家門口的綠水青山就是咱的大目標,咱的謀生路。
鄉村旅游在政策牽引下正不斷升級發展。現在,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也有“參考書”了。《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匯編》一書出版,共推出122個典型范例,包含鄉村旅游不同發展特色,總結梳理了典型做法和有效措施,對指導各地鄉村旅游發展有示范意義。
在家鄉西安,王曉萍就觀察到可喜變化。近一年,鄉村列入政府保持文化風貌的重要區域,不少村落引入社會資本,在保護當地文化遺跡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民宿。路寬了,村美了,但味道不變,還是人們眷戀和熟悉的鄉土,國民的田園夢得以成全,這樣的鄉村旅游會更“長壽”。
在這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鄉村發展是檢驗全面奔小康的指標,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環,同樣大有可為。王曉萍認為,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產業,往往面臨有資源無設施的困境,產業體系不夠全,帶動發展效果不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需仔細謀劃。(王彬)
上一篇: 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在鄉村發展小而精的文化產業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鞏漢林:疫情微喜劇 絕不將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