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如何進行文化扶貧?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同江鎮中心校教師劉蕾在5月27日與記者連線時說:“文化扶貧重在扶其心。少數民族地區相對落後,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隻有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文化水平與精神層次,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
劉蕾進一步解釋說,文化扶貧主要指的是文化產業扶貧和文化智慧扶貧。文化產業扶貧讓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心裡有底、踏實,看到希望。文化智慧扶貧可以讓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掌握生產生活技能,增加就業機會,提升致富信心和生活質量。身為赫哲族的劉蕾舉例說,同江市的赫哲族群眾不但將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下來,還將這項技藝發揚光大,除制作魚皮褲子、上衣、綁腿等傳統民族服飾外,他們還制作提包、飾品、生活用品及“虎”字、“福”字等魚皮畫產品,僅此非遺項目就帶動了上百戶赫哲族群眾脫貧,一些當地群眾還因此走上了致富路。目前,魚皮制作技藝已成為同江市文化扶貧的重要產業項目。
實踐證明,唯有發揮好貧困地區自身文化特色、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為少數民族地區開辟一條文化富民新路,才能真正激發起少數民族地區脫貧的內生動力。
劉蕾所在的同江市是中國“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近年來,赫哲族群眾採取“文化+旅游”的方式,大力發展當地特有的文化項目,如魚皮畫產業、魚骨畫產業、樺樹皮畫產業,同時開發、打造赫哲族特色旅游景區,使赫哲族群眾的口袋慢慢富了起來。富起來的赫哲族群眾把致富的前景看得更遠,目前當地正在規劃赫哲族風情園、赫哲族餐飲街、赫哲族旅游紀念品研發基地等文旅融合項目。
劉蕾建議,深入挖掘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內涵,通過產業化方式先讓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走上致富路,在發展中進行傳承。她說:“這對於當地群眾來說,才是最好的文化傳承。”
治貧必先治愚。劉蕾說,這也是從根本上改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生活和激發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創新、創業的關鍵所在。隻有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創新意識,讓人們掌握致富技能,才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真正脫貧。
通過調研,劉蕾發現,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存在觀念落後、隻求溫飽等想法,而敬業、創業和勤儉等意識逐步淡化。因此劉蕾在今年兩會上提交的《關於加大扶持少數民族教育力度的建議》中提出,要將文化脫貧根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校園中,使當地少數民族中小學生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精彩,培養其民族自信心與民族精神,從小培養其奮進向上、積極進取的圖強精神。
同江市街津口鄉的一個貧困戶整日數著星星過日子。有一次,佳木斯市演藝有限公司到該鄉演出大型扶貧攻堅題材話劇《在路上》,他看了話劇後就想,以前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實在不應該,站起來不比誰低,為什麼不直起腰杆走路?之後,他又是種地又是打工,還學到了手藝,僅兩年時間,他不但脫貧,還有了積蓄。喜得他逢人便說,文化真能改變人。
劉蕾說,通過文化扶貧,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解放思想,增強自主創業的能力和信心尤為重要,也是文化扶貧從輸血向造血、由治標向治本的質變,是讓少數民族地區徹底脫貧的必要路徑。因此,劉蕾建議,創建可持續的文化扶貧工作機制,以提升文化素質為目標,以傳授致富技能為手段,向扶貧對象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與脫貧信心。同時,通過組織文化惠民演出、農村電影放映、全民閱讀和全民健身,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不斷滿足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上一篇: 全國人大代表寧鋼:重視民窯文化遺產的價值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用藝術為決勝全面小康凝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