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俞金堯
“我的專業是世界歷史,總會讓人覺得和現代社會有一定距離,不是那麼實用。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作為政協委員是如何履職盡責的?如何把所學專業運用到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上?”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俞金堯說,“當今社會發生的事情、存在的問題,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不是無緣無故的,其中一定有一些歷史背景。歷史的縱深度、時間的縱深度就是我的專業優勢,可以在看待問題上有不同的思路。”
作為參加過3屆全國政協會議的“老”委員,俞金堯每年都會提交提案,除此之外,還要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大小考察調研活動,把自己的專業運用到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上。在他看來,今年民進中央的重點提案《關於發揮文化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關鍵作用的提案》,就可以發揮歷史學的專業優勢。
俞金堯認為,在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鄉村振興即將全面實施之際,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有許多國家的歷史經驗教訓可以借鑒。比如城市化問題,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發生,但是一些歐美及拉丁美洲國家的城市化已經基本完成,存在的社會問題也很突出。歐洲早期工業化的時候,農村的變革是非常劇烈的,資本滲入農村,形成規模化生產,雖然效率提高,經濟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農民一下子失去土地,造成艱難境地。從土地上被趕出來的農民,又無法被城市吸納,被迫流浪,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我國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尤其是本地傳承的歷史文化,是鄉村延續和發展的靈魂所在,也是推動鄉村振興走深走實的主要動力來源。俞金堯在考察調研中發現,自2018年1月中共中央1號文件頒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地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鄉村文化建設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送圖書等各種文化產品,都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但是這些更多是外來的、物質的、表面的。一些地方的農家書屋,千篇一律,提供的內容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一些文化基礎設施建成以後,既沒人用,也沒人管,閑置浪費嚴重。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往往一提到江南水鄉,就清一色的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每家每戶都整改得像一個模子出來的,而忽視了每個村的獨有特色。
對此,俞金堯建議,鄉村文化需要挖掘保護和傳承利用,對每個重點村落的老人開展口述史調查,梳理本地農村發展至今的各種故事,重繪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形成村落文化基礎數據庫。要讓老百姓意識到本土的文化內涵,要讓他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此外,還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引入社會資本,推動成熟的傳統文化培育、保護與旅游等產業發展相結合,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和外來的專家學者要幫助老百姓文化覺醒,引導他們行動起來,繼而實現自我提升。
“文化振興沒有按部就班的金科玉律,要探索鼓勵百花齊放的多元路徑,激勵村民參與鄉村文化實踐,鼓勵農村地區的創新發展。”俞金堯說。
對於鄉村振興中,古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如何平衡發展的問題,俞金堯認為:“一提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往往和物質有關、和經濟有關,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文化遺產保護首先是‘保護’,保護就是要投入、要付出,付出不一定都有回報。文化遺產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再去尋找有什麼值得當代人利用、開發的。”
在俞金堯看來,過去,無論是在城市建設或是在鄉村發展上,都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現象,比如在建設中的拆舊建新、拆真建假,這些都破壞了原有建筑的古朴風貌。歷史文化內涵是通過千百年積澱下來的。“我們追求自然環境的原生態,文化環境也是一種生態,也需要保存它原有的生態。”他認為,對於古城區、古村落的風貌要整體保護,而不是個別保護。比如北京的古都風貌,不僅有故宮、景山等皇家文化,還有四合院、胡同這樣的市井文化,所有文化形成一個整體,才是北京古都風貌。古村落也是一個整體,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錯落有致的房屋、一棵棵古樹,這些都是古村落的一部分。我們要保存下這些民風民俗以及和諧的生活狀態。(盧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