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但從目前看,我們對黃河文化的系統性研究較為薄弱,對黃河文化的內涵外延與發展歷程的探究不足,對黃河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時代價值保護、挖掘和闡釋不夠,對黃河核心遺產和文化標識梳理不細。”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建議,要在深入挖掘、闡釋和展示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及時代價值上多下功夫,加快推動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
針對深入挖掘闡釋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連玉明建議從3個維度著手。一是從時間上溯源。黃河文化歷經數千年,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到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龍山文化,一直到夏商周時代,譜系連貫、一脈相承,要對黃河文化的持續性進行系統梳理。二是從區域上深挖。黃河文化包括上游的河湟文化、隴右文化、河套文化,中游的三晉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下游的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要對黃河文化的包容性進行深入挖掘。三是從屬性上闡釋。黃河文化包括農耕文化、草原文化、絲路文化、海洋文化,其中農耕文化最為燦爛,要對黃河文化的開放性進行整體闡釋。
連玉明建議,以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為契機,從五方面系統構建黃河文化資源展示體系。一是進一步梳理黃河流域先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將其作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進行整體性保護、系統性展示、活態化傳承和創新性利用。二是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快推進黃河流域“考古中國”等重大研究項目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面系統闡釋黃河文明的核心價值、典型特征和突出地位。三是建立黃河流域城鄉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推進歷史遺產活化利用,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四是完善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加強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推進傳承體驗設施建設。五是積極開展黃河學研究,加快構建黃河學研究體系。
連玉明認為,在深入挖掘闡釋黃河文化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系統構建黃河文化資源展示體系的基礎上,應加快推進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
“目前,黃河流域九省區共有各級各類博物館45家,但缺少全面系統展示黃河文明的國家級博物館。”連玉明表示,目前,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與河南省鄭州市成立了推進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工作專班,圍繞博物館功能定位、選址、建設規模、展陳框架等啟動了相關研究工作。在他看來,應進一步明確黃河國家博物館濃縮黃河文明精華、揭示黃河自然變遷、展示人民治黃巨大成就、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功能定位,將之作為能夠反映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國家級重點專題博物館進行規劃建設,並積極爭取將其納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從更高層面進行統籌推進。
連玉明還建議,要更好地發揮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作用,構建區域性博物館體系,充分發揮各級博物館文物保護、藏品研究、陳列展覽、開放服務、教育傳播、國際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系統全面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華文明燦爛成就,以及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崔哲)
上一篇: |
下一篇: 全國政協委員王愛琴:加強非遺活化利用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