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和旅游科研工作成果專欄 > 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設
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設
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赴隴南市進行國家課題田野調查
發布時間:2022-02-28 18:10 來源: 編輯:科技教育司
信息來源: 2022-02-28

  2022年2月12日至19日,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組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子課題《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甘肅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點項目《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甘肅卷小戲分卷課題組一行12人,赴隴南市開展對武都高山戲、玉壘花燈戲、文縣池哥晝的田野調查工作。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編輯出版工作是文化和旅游部實施“戲曲振興工程”,促進傳統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劇種編撰工作是全國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的延續,是繼上世紀九十年代“十部集成志書”之後的又一項重要的國家文化工程,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展現全國348個戲曲劇種的歷史與現狀,推廣普及戲曲藝術。甘肅省承擔了其中9個本土劇種的編輯出版任務。為做好此項工作,已先後組織召開了4次編輯出版工作會議,包括3次工作推進會和12次審稿會﹔對甘肅省作者編寫情況進行了4次摸底。 

  課題組在隴南市武都區高山戲保護傳承中心的配合下對隴南市魚龍鄉陽山村高山戲演出進行田野調查。高山戲又稱作“演故事”、“走過場”等,發源於隴南武都高山地區,是從隴南當地的民間祭祀活動和傳統社火中孕育、演變、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高山戲演出程式多種多樣,舞台語言生動活潑,幽默詼諧,劇目內容有宣揚仁義道德、教化育人的積極意義,2008年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停止演出近20年後,在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正月陽山村恢復了高山戲的春節演出習俗。陽山村高山戲保留了原始高山戲的演出文化形態,敬神、出燈、踩場、開門帘、演故事等戲曲文化習俗內涵豐富、學術研究價值較高。其中以儺戲形式演出的三國故事戲《三英戰呂布》《古城相會》《關羽斬貂蟬》等劇目在這次田野調查中極為引人注目。 

  玉壘花燈戲又稱為“玉壘花燈”,是甘肅省的傳統戲曲劇種,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出現在隴南市文縣玉壘鄉一帶,唱腔高亢、委婉、明朗,唱法獨特,劇情曲折生動、風格質朴、簡潔風趣,具有較強的大眾性。課題組連續2次對文縣玉壘鄉玉壘坪村的花燈戲民間班社進行深入調查,取得重要發現。通過觀看演出、座談會、訪問等形式,深入了解當地民俗文化、歷史背景,錄制玉壘花燈戲《幺蠻子拜壽》《香山還願》《陰陽扇》《三看親》等傳統經典劇目。課題組從班社中發現20多件清代及中華民國期間的玉壘花燈戲演出戲服文物,其中6件戲服內襯標有太平班,中華民國十三年等文字題記,對該村玉壘花燈戲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實物資料。在座談會上,課題組與民間藝人、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促膝長談,共同謀劃玉壘花燈戲的傳承與創新,對發展方向提出新思路,對重點關注的實際困難共商破解之道。 

  此外,課題組還深入文縣鐵樓鄉入貢山村,對池哥晝開展專項調研。文縣池哥晝是一種遺存在文縣白馬人生活中的祭祀性傳統舞蹈。“池哥”意思是山神,“晝”就是舞蹈,是集歌、樂、舞為一體的民族民間藝術,2008年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增補名錄。 

  此次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以藝術科研項目帶動地方本土文化的深度研究和發掘,與當地有關部門、民間藝人就傳統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和助力鄉村傳統民俗文化振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達成一致。在推動國家課題研究的同時,也加強了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與隴南民間藝人、文化藝術工作者溝通的橋梁。本次調研活動得到隴南市文旅局大力支持與協助。 

  供稿單位及撰稿人: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院 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