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受天津市文旅局委托,天津市藝術研究所承擔了大運河天津段沿線區域非遺項目的調研任務。根據工作安排制定了《大運河天津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調研工作方案》,組建了調研團隊,分2個調研小組,赴天津大運河流經區域進行實地走訪調研。
2023年3月,調研組基本摸清了天津大運河沿線104項與運河文化息息相關的非遺項目。期間,大運河豐富的文化內涵、非遺傳承人的自信堅守給調研組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從靜海區運河水孕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獨流老醋釀造技藝,到西青區運河水載來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從三岔河口古文化街上栩栩如生的天津泥人張彩塑,到鼓樓上空放飛的風箏魏風箏,無不彰顯著大運河承載的文化地標、生態長廊,成為展示中華民族昨天、今天和明天燦爛文化和非遺薪火相傳的綿延活力。
下一步調研組將結合實地走訪情況形成調研報告,同時,繼續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容,初步構建天津大運河非遺動態檔案數據庫。根據非遺項目本身傳承發展活力給予重點強化,推進沿線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依托大運河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打造天津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路線。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開展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展示活動,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力,講好“運河文化+非遺傳承”的天津故事。
供稿單位及撰稿人: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閆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