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鄉建設步伐的加快,文化遺產保護迎來新的挑戰,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統立足自身職能定位,當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調查員”“守護人”“開拓者”,推動文物、非遺等資源得到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在新征程譜寫遺產保護新篇章。
十年來,山東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守正創新、爭創一流,全省文物保護、管理、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文物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貢獻度和影響力持續彰顯。圍繞保障文物安全,山東相繼組織開展了文物安全狀況大排查行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三年專項整治行動、文物安全百日攻堅集中行動,堅持“有線索必核、有案件必查”的原則,嚴格依法督辦各類文物違法案件。
“實踐證明,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根本在於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強大思想武器,自覺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磊說,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山東省文化和旅游系統將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理念,切實把文物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功能發揮好,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山西省太原市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豐富,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7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41處。近年來,圍繞加快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太原市將文物保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依法全部劃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同時,對文物遺產家底逐步摸清,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100余項、景區周邊環境整治10余項。深入推進“文明守望工程”,積極推動太原古縣城10余處文物古建實現社會認養。多重舉措下,太原市文博單位游客量逐年提升。
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介紹,展望未來,太原市文博系統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堅持保護第一、考古為基、學術為本、活化利用,持之以恆打造經典、智慧、群眾、紅色4個博物館,深化“博物館之城”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延續中華歷史文脈,全方位推進太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文博力量。
湖北荊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厚重、文化燦爛,被譽為“南國完璧”的城牆就是荊州的重要標志。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從2019年至今,荊州博物館考古所對11號馬面遺址採取“由晚及早、逐層發掘”的方式,做了三次主動性考古發掘。今年6月當地首次發現了荊州城牆“牆包牆”的重要現象,確認荊州城牆包磚牆體的最初年代肇始於五代時期。
荊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鬆表示,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切實加強文物保護是時代賦予文博人的神聖職責。目前,文物保護工作仍然面臨基礎研究未成體系、關鍵性保護技術有待進步等困境,而突破這些瓶頸問題的核心在於科技創新。“文物保護工作者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集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我們將完成承擔的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做好文物病害防治與評價技術研究工作。”方北鬆說。
河南許昌是一座歷史積澱豐厚的文明古城,12.5萬年至10.5萬年前的“許昌人”的發現,對於東亞人起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許昌人”成為許昌獨有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名片。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許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黨支部書記、所長車飛介紹,三國文化早已根植許昌大地,融入市民的生活,成為許昌市的重要文脈和最具特色的金色名片。全市文物考古人員正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到堅持服務大局,確保基本建設項目考古工作順利實施﹔堅持守正創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增強考古隊伍業務能力和素質﹔堅持成果轉化,做好考古成果的研究闡釋,圍繞夏文化遺址、漢魏許都故城遺址、靈井“許昌人”遺址等做好深入研究,為推進許昌文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西安都市圈將在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歷史文化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西安有著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多年的建都史,擁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等世界文化遺產,其蘊含的歷史內涵、承載的歷史信息、具備的文化影響力舉世公認。
“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西安市明確‘文保優先’的工作原則,不斷提升考古工作科學化、現代化水平,推進主動性考古工作,太平遺址、秦東陵一號陵園、江村大墓等重要考古發掘項目有序開展。”西安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新征程上,西安市逐步深化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通過雲展覽、雲直播、雲考古等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多維度展示文化遺產﹔實施元宇宙數字文創培育計劃,讓數字化內容呈現成為華夏文明新載體﹔借助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打造具有傳播典型性、歷史性和時代感突出的數字化產品,實現文旅融合雙提升。(統稿:蘇銳,參與採寫:蘇銳、郭志清、瞿祥濤、陳關超、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