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第一時間學習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文化和旅游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各項部署,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結合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職責定位,著力在深入學習領會、堅定文化自信、推進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
第一,深入學習領會,實現“四個提升”。
一是提升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實質的把握。以堅守本真為原則,學原著、讀原文、悟原理,完整、准確、全面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做到將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以系統觀念為統領,將學習大會報告同學習大會系列講話和相關文件相結合,同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相結合,全面理順黨的重要思想形成過程,以史為鑒,觀照未來。堅持首都定位,把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18次對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相結合,堅定不移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
二是提升組織動員能力。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視作統一隊伍思想認識,提升系統“集中力量辦大事”組織動員能力的最佳契機。局黨組先行,發揮“頭雁效應”,用好理論學習中心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第一議題”等多種方式,領導干部帶好頭、作表率,早學先學、走在前列。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下基層、下駐點、下一線進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要以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精神,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系統全動員,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委有關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局系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和工作計劃,全面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
三是提升工作謀劃本領。將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謀劃指導工作的根本遵循,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堅持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際和國內相結合的方法,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進行反復揣摩,全面掌握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提升對文化旅游工作的認識,強化歷史責任擔當意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意識、文化強國的首都首善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意識。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在全面落實上下功夫,有計劃、有部署,制定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責任單,扎扎實實向前推進﹔在把握總目標、總方向、總要求的前提下,對各項目標和任務進行細化,有針對性地拿出落實的具體方案,做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
四是提升干事創業的精氣神。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引領中華民族邁向百年復興目標的偉大藍圖,黨的二十大精神是指引我們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根”與“魂”。通過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進一步凝聚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決心和勇氣,做到“五個牢牢把握”,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斷彰顯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的時代擔當。
第二,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最基礎、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式的現代化創新了現代化的發展邏輯,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構建了人類文明的新樣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這一切反映了我們的自信自強,是對於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的國力衰微造成的文化不自信的強力復歸。
我們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堅持中國文化本位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精髓恰好切中當前全球所共同關注的人類命運話題,越來越多為世界所共同認可。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反饋,“竭澤而漁”、物質功利主義歷來為中華文化所不取。在當前逆全球化、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的時代,中華文明崇尚禮樂文明,講求“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對和平發展、全球治理的最好回應。
我們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以文化的魅力團結更多可以團結的力量支持中華民族崛起,以文化的活力激活全社會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精神動力。文化是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隻有對自己的文化、文明有著高度的自信自強,才能劈波斬浪、處變不驚、堅定不移地走穩走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第三,推進高質量發展。
一是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才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最終目標,要把百年復興偉大夢想的寫意畫轉化成為實實在在高質量發展的工筆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認真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部署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以實際行動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二是立足首都定位、首要責任和首善標准。北京的文化和旅游工作要的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要的不是“普遍性”而是“示范性”。我們在謀劃工作時要自覺站在高起點、自覺做到高標准,要用心用情用功創作更多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要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上立標杆、出樣本。
三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主線。關注推進共同富裕中精神文化需求的升級,以更為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增加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要立足於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不斷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質,以更為“有裡有面兒”的高質量文旅服務,不斷吸引全球文化資源和高端文化人才向北京匯聚。
四是緊扣國際交往中心建設。深化文旅交流合作,抓住北京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活動和外事交往的契機,在更高層面、更寬領域、更廣平台上推動“北京文化”走出去,擦亮“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金字招牌。要發掘首都源遠流長、豐厚積澱的歷史文脈,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文化為旅游賦能,讓旅游助力文化傳播﹔以文化為旅游鑄魂,以旅游豐富文化傳承。
第四,外化於行,指導實踐。
一是要緊緊扭住藝術創作生產工作主線,出精品、出人才、出效果。要把握住人民底線、時代底色,圍繞作品質量生命線,用好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劇目排練中心和劇院運營管理服務平台全流程扶持機制,進一步提升北京藝術創作的影響力與覆蓋面,以文華大獎獲獎劇目、中國戲曲文化藝術周、國家大劇院等資源為依托,推動建設一批文化品牌與文化地標。
二是要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主線,全力增強首都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優化公共文化供給與服務,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微度假品牌推薦、公益性演出、京郊旅游住宿消費券為重點,拿出一批惠民文化服務的拳頭項目。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盡快推出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意見,打造非遺保護的“北京樣本”。要對城市發展新區、副中心、城中村、人口倒挂村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配置改造升級,讓服務更便利、更可及、更豐富。
三是要貫通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更廣泛激發全社會文化發展活力。要深入挖掘北京豐厚文化底蘊,在文化文物創意產品開發、文化旅游消費促進、文化賦能城市發展上下功夫,打通線上線下、貫通市區兩級、聯動體制內外,將首都的優質文化資源轉化成為發展動力,推出更多百姓身邊的好去處、觀演體驗的新空間,文化消費的“網紅款”。將文化與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區域發展相結合,讓首都的高質量發展充滿“文化味兒”與“文化范兒”。
四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用好全球唯一“雙奧之城”的文化名片,講好奧運故事、講好城市故事。要緊扣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全力打造北京文化論壇,關注國際文化議題,引領國際文化潮流。要發揮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作為首個落戶北京的國際旅游組織的作用,推動全球旅游業復蘇振興。(楊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