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開創新時代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 > 地方動態
地方動態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深挖紅色資源 傳承紅色基因
發布時間:2022-12-05 17:2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2-12-05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文博工作者,我們倍感振奮,同時也深刻明確了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湖北武漢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館長曾憲鬆說。
  1927年8月7日,湖北武漢一棟俄式公寓的二樓,一場緊急會議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召開。樓外,敵特巡視、殘忍殺戮﹔樓上,門窗緊閉、唇槍舌劍。中國革命未來如何?該走向哪裡?該怎麼走?一群平均年齡20余歲的青年內心燃燒著一團火。會上,身著長衫、操著湖南口音的毛澤東激昂發言,提出“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響亮口號,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性轉變。
  “在歷史轉折的危急關頭,‘八七會議’在敵人眼皮子底下、用短短一天的時間就決定了黨和革命的前途命運。”曾憲鬆介紹,彼時,中國共產黨人在黑暗中高舉戰斗的旗幟,以血與火的抗爭直面國民黨的屠殺。
  回溯百年光陰,追尋紅色記憶,致敬崢嶸歲月。近年來,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著力弘揚傳承紅色文化,加強與會議代表後裔的聯系,挖掘紅色歷史的深刻內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包括“素質教育進課堂”“國旗下的講話”“紅領巾小小講解員”等,讓紅色教育課程惠及更多觀眾﹔開展線上雲端直播活動,通過“雲參觀”“雲課堂”“雲問答”等環節,增強紅色黨史的傳播力、影響力﹔出版《星火相傳歷史見證——八七會議集擷》《光影留痕——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藏品圖鑒》等多部書籍,宣傳紅色文化。
  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小學學生王梓騫,因為一次研學活動與紅色歷史和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結緣。“我在這裡當宣講員已經一年多了,一般利用周末或者放學後的時間去宣講。”王梓騫說,他希望把革命前輩奮斗與奉獻的紅色革命精神傳遞出去。
  “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繼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內涵,深入開展各種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潛心制作以人民為中心的陳列展覽作品,以多種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曾憲鬆說,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將繼續發揮好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作用。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的歷史與八七會議代表的革命歷程息息相關,與會議代表的後裔有著天然的血脈聯系。曾憲鬆表示,該館將繼續用心延續好、維護好這份心連心的情誼,盡最大努力探尋更多會議代表後裔的足跡,挖掘歷史真相,建立深入聯系,用好紅色資源,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從掃碼預約到刷碼進門,從電子觸屏到語音導覽,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隨處可見現代技術的身影。“用科技為文化賦能,推動文博工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曾憲鬆說,該館將繼續利用好官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定期發送推文、簡訊,拓寬傳播紅色文化的渠道,同時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讓蘊藏在紀念館裡的文物煥發全新的光彩,讓紅色文化用更加新穎、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真正走進民眾的心裡。
  讓文物“活”起來,讓一件件革命文物有血有肉、有神有魂,不僅展現歷史歲月,更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追求。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除了基本的陳列展覽,還開展豐富多樣的實地社教活動,做到有史可講、有物可看、有情可感﹔以情景劇體驗的方式,讓群眾參與其中,在眼、腦、心多種感官中體會立體的歷史觸感﹔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讓講解的深度不僅見人、見物,更見品質、見精神。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將以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心任務,繼續傳承好紅色基因。”曾憲鬆說。(瞿祥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