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由文化部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優秀劇目展演正在北京市、江蘇省全面展開,參演劇目既有經典劇目,也有近年來新創作或整理改編的精品劇目,受到社會各界好評。為了構建科學合理的藝術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展演活動展示、交流、研討、提高的作用,本次展演活動不再進行評獎,而是安排了三次研討會,以期加強藝術評論建設,推動藝術創作發展。
5月19日,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在北京舉辦了本屆全國地方戲(北方片)優秀劇目展演第一階段研討會。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北京市文化局巡視員何昕等和文藝界專家、學者,部分參演院團負責人、主創人員3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文化部藝術司藝術研究處處長周漢萍主持。會議以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發表72周年為契機,強調不斷繼承和豐富《講話》精神,遵循“二為”方向、“雙百”方針,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工作系列論述的精神實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從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高度對待地方戲曲
仲呈祥
地方戲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而多彩。如果沒有獨具魅力的地方戲,中華文化就不會那麼有生氣。文明是多彩的,所以,各個地方的戲曲都是平等的,都有資格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巡演、展示,互鑒、交流,形成中華民族戲曲文化的多元化。這一做法堅守了中華文明的正確歷史觀和美學觀。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特別提出了文明的交流互鑒。我們要互相借鑒,相互包容,我可以學習你,你可以學習我,然後以己為主,學習其他劇種的優長,豐富自身。這次展演裡面有很多很好的戲。在傳統戲的整理改編上,我首推《趙錦棠》。它不僅找到了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價值取向,並且把原劇裡的經典唱段都保留了下來,不斷地豐富,深化發展。這叫順勢方向。現在盛行的另一種方式——逆勢方向,解構顛覆經典原來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優勢,我不贊成,那對不起祖宗,對不起中華藝術。現在我們有很多人打著創新的招牌,干著解構顛覆民族優秀藝術價值取向和審美傳統的蠢事。這一點很值得引起我們注意。實踐證明,一定要從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高度,從堅守民族精神家園的高度,認真對待地方戲曲發展問題。
表演藝術達到了較高水平
張 瑋
第四屆地方戲曲展演,參演院團表現出來了強大實力。這是中央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更是各劇種同行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結果。展演有力地證明了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闡述的藝術來源於人民,要為人民服務這一原則是完全正確的。
從第一階段9家院團演出劇目中,可以發現戲曲演員陣容整齊。許多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劇種表演領軍人物有優異表現。他們不僅完美地創造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有著強烈自覺的美學追求。突出地表現為曾昭娟在評劇《趙錦堂》和柳萍在秦腔《花兒聲聲》中的表演。她們塑造的趙錦堂和杏花的舞台人物形象光彩奪目,表演細膩生動,切合角色的心理情感。中年演員全面成熟,新生力量也蓬勃涌現。
展演劇目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均呈現出多樣性。內容上有古有今、有城有鄉、有殿堂也有鄉野﹔樣式風格有唱有舞、有正有諧﹔創作方式多樣,有原創、移植、改編。地方戲曲演員得心應手地應對挑戰,運用“唱、念、做、舞”等手段,藝術地展現社會生活。而反觀劇本創作,是否顯得有些不足,且力不從心呢?
地方戲傳承、發展、創新的生動縮影
周傳家
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是近幾年來我國地方戲曲藝術傳承、發展、創新成就的集中展示和生動縮影。從北方片第一階段上演的9台劇目來看,題材廣泛,樣式豐富,風格各異,標志著創作思潮的理性回歸。從中不難看出處在變革轉型時期的戲曲工作者對民族藝術的摯愛與堅守,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共筑中國夢所做的努力和拼搏。豫劇《魏敬夫人》和晉劇《巴爾思御史》以嚴謹的創作態度,展示清官名臣的風採,為民族脊梁樹碑立傳,既具有史識史膽,又具有藝術慧眼。北京曲劇《駱駝祥子》本著敬畏經典、“回歸”原著的精神,意在警世醒世。原創大型現代評劇《什剎海》熱情謳歌了“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新時代北京精神。評劇《趙錦棠》吃透原作,揚棄舊本,通過梳理調整,增飾潤澤,使劇情更順暢,邏輯更嚴密,節奏更快捷,場面更壯觀。秦腔《花兒聲聲》是一台具有西部色彩的歌舞史詩劇,一出社會變遷與人物命運的交響曲,“花兒王”杏花的形象豐富了戲曲人物畫廊。評劇《月清》生活氣息濃郁,東北風格鮮明,呼喚“為人以誠、待人以信”的基本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昭示出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深刻內涵。龍江劇《鮮兒》彰顯了中華兒女的俠義豪情和民族氣節,對確立龍江劇地方品牌特色,拓展龍江劇現代戲模式進行了大膽探索。平弦戲《未婚媽媽》的草根情懷、平民色彩,令人備感溫馨,無私、博大、堅韌的母愛力量,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中華民族種種美德形象化地輝耀眼前
康式昭
習近平同志最近提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要求。他指出:“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要求“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等。這就把“為什麼人”“如何為”的問題細化、現實化和實踐化了。
這次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很好地體現了這些精神,實踐了上述指示,回答了涉及文藝之本的嚴肅問題。就北方片第一階段的觀摩所及,我們高興地看到了展示中原文化包容仁愛、開拓創新、勇於犧牲的人文特質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情懷的豫劇新作《魏敬夫人》,堪與包公媲美的廉吏姚天福的晉劇《巴爾思御史》,歌頌中國古代女性明禮、忠貞、堅韌、善良的內心世界和人格魅力的評劇《趙錦棠》,反映上世紀30年代闖關東的青年男女顛沛流離、坎坷多舛的人生經歷,最後在國難當頭走上抗擊日寇侵略、保家衛國征途的龍江劇《鮮兒》。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的種種美德,形象化地輝耀眼前。以吊庄搬遷惠民工程為背景的秦腔《花兒聲聲》感人肺腑,余音繞梁!北京曲劇團創排的《駱駝祥子》,被譽為在各種藝術形式演繹的版本中“最貼近老舍小說本意”。沈陽評劇院創排的《月清》,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來自青海省平弦劇團的《未婚媽媽》,通過土族女青年海花兒收養棄嬰的故事,唱響了一曲人間大愛的頌歌。民營的北京京評戲曲劇團以原創評劇《什剎海》登上展演平台,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關注現實 關注當代社會生活
姚 欣
地方戲曲和昆曲、京劇一樣,是承載我國優秀文化傳統、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大眾化載體,也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血脈,因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要素。在《講話》發表72周年,在迎接新中國成立65周年前夕,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今天,同時也是在戲曲藝術逐漸被邊緣化之際,文化部舉行的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優秀劇目展演,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活動。
這批劇目既全面貫徹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大力發展現代戲的戲曲劇目三並舉的方針,又著重關注現實、關注當代社會生活。在第一階段的9台劇目中,有一台是整理改編的傳統戲(評劇《趙錦棠》),有兩台是新編歷史劇(豫劇《魏敬夫人》和晉劇《巴爾思御史》),其余6台是現代戲。這其中,曲劇《駱駝祥子》和龍江戲《鮮兒》為民國題材,其他4台是當代題材。
當代題材的戲,固然充滿了對當代生活的關注,像秦腔《花兒聲聲》、評劇《什剎海》、評劇《月清》。歷史題材戲劇也同樣關注現實和觀照現實生活,《魏敬夫人》提出的國家統一安定問題,《巴爾思御史》的反腐廉政主題,《趙錦棠》的善良忠貞,《鮮兒》的忠義抗日以及《駱駝祥子》的無言抗爭。如此等等,像涓涓細流,匯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中,是有積極意義的。
如果從思想內容與藝術體現的總體水平上講,這輪演出中,《花兒聲聲》、《趙錦棠》、《鮮兒》、《巴爾思御史》4台作品更精致、成熟,其他作品仍有修改提高的空間。
立意高遠 猶待提高
郭啟宏
《魏敬夫人》中的陳元光史有其人,史稱“漳州王”,將這段史實入戲,尤其是陳氏一門忠烈,境界頗高。《駱駝祥子》恢復老舍小說原貌的意圖很好,具體說,該劇寫了祥子的墮落,過程比較詳盡,真實、不粉飾,揭示了現實生活的本質以及舊社會對人的荼毒之深,這一點超越了以往的改編本。唯有虎妞的形象不夠准確,把虎妞寫成強權的幫凶,變成施虐者而不是受害者。《什剎海》一劇頗有新意,寫了社會轉型期商業開發與文化保護的碰撞,以什剎海為依托,以老宅院的改造為貫穿事件,構建了一幅北京民俗畫,語言上追求京味,意圖很好,但矛盾沖突的設置仍有值得推敲之處。《花兒聲聲》中花兒與其說是文化,莫若說是符號,或者象征。人類與生俱來的意念即是求真,花兒是求真的符號,通過花兒之難唱抒求真之艱難。《巴爾思御史》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它杜撰的“第三種官員”,我們一般都寫兩種官員,第一種是脊梁,是好官、清官,從海瑞到巴爾思御史﹔第二種就是貪官污吏,但這部戲寫出第三種官員,那就是劇中未出場的韓大人。這種人可稱老吏、猾吏,是當今戲劇史上一個不容小覷的新形象。《鮮兒》演出了山東姑娘關東漢的精氣神兒。《未婚媽媽》立意很好,很動人,但編劇上斧鑿痕稍強。
領略地方戲的博大精深
鄒憶青
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是戲劇界最新成果的大展示、大檢閱。我有幸參加觀摩和點評,備感興奮,心靈受到啟迪,進一步領略了地方戲的博大精深。
這9台劇目的題材、樣式各不相同,各以其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以及民間性書寫著獨特的故事,編織出鮮活的人物,尤其是音樂唱腔濃郁的地方氣息,或迂回優雅,或高亢激昂,在劇場回蕩,更在觀眾心中久久回響。《未婚媽媽》豐富多彩的曲牌,委婉多情的唱腔,吸引感動著觀眾。龍江劇《鮮兒》是一出難得的優秀抗日戲劇。晉劇《巴爾思御史》主人公的堅強意志和博大情操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獲得了文華大獎的秦腔《花兒聲聲》,展現了新時期新生活的燦爛圖景,唱腔更具有地域風情的花兒特色。《什剎海》和《駱駝祥子》雖然劇情各不相同,表現手法也不一樣,但濃濃的京味真實再現了北京人昨天和今天的生活。天津的評劇《趙錦棠》充分發揮劇種唱念做舞,除了旦角曾昭娟的精彩演繹,男演員的表演也同樣扣動觀眾的心弦。《月清》寫農村普通人的遭遇,展現了善與惡、誠與偽的博弈抉擇,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構建和諧社會,令人唏噓感慨,思索回味。《魏敬夫人》作為展演開幕式首場演出,演員靚麗,劇情曲折,舞台呈現既真實又寫意,可謂精益求精。祝願以上作品在今後的演出實踐中更臻完善,流傳久遠。
女性題材作品令人驚喜
劉 瓊
觀看第一階段展演,讓我產生兩個意外。一個是“飛行”編劇、導演少了,“近親繁殖”不見了,戲劇呈現的豐富性、差異性大了。另一個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戲佔多數:9部中有5部,分別為《魏敬夫人》、《趙錦棠》、《月清》、《鮮兒》、《未婚媽媽》,涉及新編歷史劇、傳統戲改編和現代戲三類樣式。
前一個意外特別值得祝賀。後一個意外也包含了豐富的信息:首先表明這些劇種旦角隊伍強大,後繼有人。當然,有的行當不全、不強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其次,戲曲對於中華民族女性或者母性品格的闡釋和體驗富有自覺意識,從母性的無私奉獻和犧牲到社會學意義上的大愛精神,藝術轉換比較自然﹔幾個地位不同、歷史背景不同、性格命運各有千秋的女性均獲得“善終”,表達了主創者的價值期許,體現了傳統戲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再次,無論戲曲怎麼創新表達,作為一種文藝類型,它都應該注重人物性格和心靈建構,運用戲曲表演藝術的優勢,在歷史視野和現實背景下藝術化地表達“我是誰”“我向何處去”,呈現和傳播人文情懷,這才是戲曲的“現代性”。從這5部女性題材戲中,多少可以看到對於“現代性”的探索。
這5部作品涉及4個劇種。豫劇、評劇這兩個老劇種有成熟的程式,使觀眾在“規定性”的大鐐銬下,從變和不變的拿捏中獲得審美快感。龍江劇和平弦戲這兩個1959年後出現的較新劇種,也在美學氣質和程式樣式方面顯現出成熟之美。
(本版文字由周漢萍、劉茜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按發言順序摘登,標題為整理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