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至19日,由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中國翻譯協會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同舉辦的“中國文化翻譯與傳播”暨國家語言與翻譯能力建設高級研修班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該活動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覆蓋語種最全、文化內容最豐富的一次語言與翻譯專業的盛會。近百名中外專家、學者和翻譯工作者,以及近400名研修會員參加,展示出中國文化翻譯與傳播人才發展的力量和前景。本報特摘登部分發言,以饗讀者。
張愛平:“造橋人”面臨更光榮使命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5周年。65年間,對外文化工作經歷了光輝、難忘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關心和領導下,對外文化工作通過介紹中華優秀文化以此展示新中國和平友好的形象,發揮了對外文化工作開路先鋒的作用,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今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5周年。伴隨著國家前進的步伐,對外文化工作不斷加快速度、拓展空間,其領域已拓展到教育、廣電、新聞、出版等各個方面,工作形式包括專業合作、學術研究、論壇展會、藝術展演、文化貿易和文化人力資源開發等。各相關中央和政府部門、學術機構、民間團體積極投入到對外文化工作當中。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部在我國100多個駐外使領館文化處組的基礎上,目前已建成並投入運營15個中國文化中心,到2020年前一共將建設50個中國文化中心,將繼續為中國和世界熱愛文化、關心文化交流的人們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和更好的服務。
今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國對外文化工作也由此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將會有更加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成果,這些成果將通過中外翻譯專家、學者之手及時傳播到世界各國。同時,更多外國優秀成果將被引進、消化和吸收。
實現中外思想文化的互通、互鑒、互融,語言和翻譯是不可少的橋梁。作為中外交流與合作的“造橋人”,大家將面臨更加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和使命,因此,舉辦“中國文化翻譯與傳播”研修班尤顯及時和必要。
文化部前副部長、中國翻譯協會名譽理事劉德有
劉德有:翻譯是走出去的第一關
要在國際交流的大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彩紛呈,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化文明成果,第一關就是翻譯關。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不同語言的轉換,而且是不同思維的轉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交流。從某種意義上說,翻譯本是一項不可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活動,它涉及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等一系列問題。在東西方之間這一差別尤為顯著。
翻譯既然是為我國文化走出去這一大戰略鋪路搭橋,就需要培育一大批合格的翻譯人才。我想,今天開辦的翻譯高級研修班,其宗旨和目的也在於此。
最近幾年由於我國的外語教育有很大增強,現在能使用外語的人越來越多,翻譯能力與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我國對外交流合作及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除了受國際歡迎的中華翻譯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缺少外,更為重要的是缺乏人才。我們除了需要多一些博古通今、中外貫通、學養深厚的頂級人物,更需要大批具有進行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再創作能力的高端專業人才,特別是小語種人才奇缺的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秘書長王剛毅
王剛毅: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作為全國最大的對外傳播新聞出版機構,中國外文局擁有9個語種、數百名翻譯人才,每年出版數百種圖書和數百本雜志。
中國翻譯協會於1991年專門成立了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定期召開翻譯研討會,對我國政治、外交、經濟和文化領域的新詞匯、新表述的翻譯進行認真探討。研究成果在一些網站和中國翻譯雜志發布,為提高對外傳播的翻譯質量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目前,對外譯介工作還相對滯後,不能滿足我國日益擴大的對外交流的要求。能夠勝任國際傳播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和能夠被國外受眾接受的高質量翻譯作品的匱乏,是制約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提高對外文化翻譯的水平,是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展示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提升國家實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動中外合作交流、促進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發展的必然要素。
翻譯工作者應該做到融通中外,不能局限於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自說自話,而要用傳播對象讀得懂、願意聽、能接受的話語表述和方式,使中國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加大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力度,提高對外文化翻譯質量,此次研修班即為一次有益嘗試。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
崔希亮:一如既往地培養語言人才
北京語言大學建校50多年來,培養了約16萬名精通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的學生。文化傳播不僅要精通本國文化,還要精通外國的文化,所以學校在本科生教育階段開設了復語專業。此外,還成立了高級翻譯學院、漢學研究所、中國問題研究所、中國周邊語言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等。
文化的翻譯傳播離不開語言,北京語言大學在培養語言人才方面將一如既往地努力。現在,每年有將近1萬人次、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留學生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這些學生是我們的培養對象,很多人將來會成為我們翻譯隊伍的重要力量和資源。我們還在海外承辦了18所孔子學院,幫助海外國家建設中文系,如埃及首都開羅有170多名學生學習中文,70多位副教授、講師是我們的校友。目前,沙特阿拉伯、約旦等國正在籌辦中國大學,需要我們派遣既懂中文又懂外語的老師,與當地的教授合作,一起翻譯中國和他國的古典文獻。
與此同時,我們還在美國設立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美分社,出版漢語教材、中文工具書,傳播中國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
外交部翻譯室前主任陳明明
陳明明:做翻譯要有創新思維
本次研修班探討加強翻譯能力建設、克服文化障礙,非常重要。我想提三點建議。
一是給予翻譯更大的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對於文件等內容,翻譯沒有選擇,空間是很小的。應該盡可能多地給予翻譯更大的空間,比如在起草時就考慮到對象是外國人,盡量調整思維,同時給翻譯留一點余地,不要求逐字翻譯,應在保持准確的前提下靈活處理。二是要與時俱進,淘汰一些過時的、不合時宜的、會造成文化障礙的表達方法。做翻譯也要有“壯士斷腕”的精神,要敢於克服自己多年來不好的地方。
最後一點,要有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思維。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思維是創新型的、跳躍型的,很多理念甚至是顛覆型的。做翻譯也要敢於上進,敢於突破常規,否則將跟不上步伐。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閆成勝
閆成勝:翻譯讓影視產品增值
用國際語言講解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制度和理念,是我們每天都在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其中,加強內容出口、提高傳播實效是重中之重。
打造內容品牌產品。目前,我們用8種語言翻譯了70多部影視劇,其中一些已在亞洲、非洲、北美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海外銷售額創100多億美元。最近,《中國好歌曲》節目與英國獨立電視公司簽署了海外銷售協議,這是外國知名媒體首次從中國引進節目制作模式並進行國際發行,標志著中國影視節目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加強翻譯工作,讓作品增值。影視作品與文學翻譯不同,除了文字翻譯外,還需要運用配音藝術、語言技術等,在靜止的翻譯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使人物更生動、更豐滿、更立體。
政府引導與商業運作相結合,做好國際市場推廣。近年來,我們一直探討創新思維,培育多元主體,支持和鼓勵各級企業積極參與影視走出去,很多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成為影視出口的重要力量。同時,發揮政府的主導和統籌作用,籌建中國影視節目海外聯盟,推動實施影視合作工程,通過建立合作機制,推動更多優秀影視節目在海外播出。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副主任楊慶存
楊慶存:推進中國學術走出去
一是緊扣中國主題來選擇資助項目。一方面,牢固樹立精品意識,推選出體現國家學術水平的標志性研究成果,確保成果出得去、立得住、傳得開。另一方面,精心組織遴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創性學術著作和高水平的翻譯和出版發行團隊,集中推動學術論述的外譯,讓更多優秀成果走向世界。
二是加強學術出版信息的收集分析,這是提高學術外譯、科學化水平的基礎。目前,我們對相關信息的了解還不全面、不系統、不深入。比如,關於國外讀者的關注熱點和閱讀習慣、國外學術著作的出版發行規律、國外漢學家的譯介成果不多,在研究方面存在短板。
三是從戰略層面規劃學術成果,譯界形成傳播合力。要從中國在全球發展的戰略高度規劃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發展,推動中國學術與國際學術的實踐互動,著力實現外語成果在海外落地生根。
四是為培養高水平的外語人才隊伍搭建平台。利用國家社科基金的學術項目,努力為培養高水平的外譯人才隊伍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特別是注重培養優秀中青年人才。類似本次高級研修班的學術交流平台,無疑也是培養和發現優秀外語學術人才的好途徑。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范軍
范軍:提升中國圖書國際地位
自2003年我國出版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版權貿易逆差從2003年的15:1縮小到2012年的1.91:1。與2002年相比,2012年我國對美、加、英、法、德五個傳統發達國家輸出圖書版權總量增長近122倍,達到2213項。2012年出版物實物出口金額為9400萬美元,實現了快速增長。這些成績的取得,譯介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在選材方面更具時代感。一批反映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夢主題的外版圖書紛紛走向海外,有效帶動了中國圖書國際地位的提升。
在受眾方面更具針對性。如,《狼圖騰》、《於丹〈論語〉心得》、《兄弟》、《山楂樹之戀》等在境內暢銷的文學作品的國際版權成為國際出版界熱購的對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已有109種作品版權輸出到多個國家。這些高質量、有感染力的翻譯作品,能夠注重境外受眾與我國政治文化的差異,增強了主流渠道認可度和主流人群認知度。
在扶持方面更具引導力。國家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引導中國圖書走出去,強調加強譯介工作。2011年和2012年又相繼出台了《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走出去發展規劃》和《關於加快我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若干意見》。這些文件都有針對性地對出版譯介工作提出了支持引導的政策。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西歐拉美地區廣播中心主任楊磊
楊磊:用國際社會接受的方式傳播
漢語與世界各國語言差異明顯,表達方式不同,如何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這個橋梁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在表達方式上強調國際化,注重運用國際社會理解、接受的方式介紹中國。一是根據國際受眾的思維習慣、接受方式、信息需求來設計節目的形態﹔二是通過第三視角的表達解讀中國的內涵﹔三是借用國際慣例和規則,對中國問題進行解釋和說明。
在表達手段上注重母語傳播。母語傳播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拉近感情,縮短距離。過去,我們有28個專業節目,其中收獲最大的是小語種。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小語種的覆蓋面雖然小一些,但是可以精准傳播,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我們擴大了語種,成為全球使用語言最多的國際媒體,我們的受眾反饋總量也隨之翻了數倍。在非洲播出的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就使用了當地的配音,結果產生了轟動效應,使中國電視劇一舉走進了非洲。
新華社音視頻部副主任陸小華
陸小華:移動互聯時代的媒體變革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內容生產方式的重構。在今天,內容生產者面臨著三聯並進的局面:第一類是專業傳媒組織,依然是格局中的主流﹔第二類是受眾提供的內容﹔第三類是利用社交平台的產品和服務提供者。
第二個趨勢是再專業化。以馬航航班失聯事件為例,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各個方面的專家提供各式各樣的分析角度,這些內容比一般記者提供的報道專業化程度更高,迫使媒體走向再專業化,進一步提高專業水平。
第三個趨勢是再組織化。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全產業鏈的競爭,傳統媒體往往趨向於把組織內部分成更小的單元,通過小單元制作來尋求整體的適應性。一個小單元如果失敗了不影響組織的生存,而小單元如果成功了,會給整體帶來很強的競爭力。
第四個趨勢是再服務化。在我看來,媒體即使優化內容提供方式和便利水平,也會提供更多的服務性產品,以新的方式獲取收益。
第五個趨勢是高匹配度。關鍵是匹配,核心要素是便利性匹配和超細分匹配。便利性指的是服務提供方式與人們在移動狀態下的心理和行為方式相匹配﹔超細分指的是更進一步明確人們的內心需求與方式需求,才能實現有效匹配。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周洪波
周洪波:文化傳播可分“三步走”
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分三個步驟走。第一步是“走出去”,讓文化產品走到海外去。第二步是“走進去”,走進外國人的生活當中去。第三步是“走上去”,走到海外的精英階層去。
我們在第一步“走出去”上取得了一些成績。眼下,接著要“走進去”,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挑戰之一,目前外國人對故宮、京劇等很感興趣,但這僅僅是一種好奇,還遠遠沒有上升到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和認同上。挑戰之二,中華文化在外國人看來難以理解,有的甚至不可思議。如何整合具有中華特色的文化,並使其轉化成國際社會能夠接受的全球資源,這是個難題。第三個挑戰是要把中華文化用地道的外語傳播出去。
實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走上去”,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近年來,商務印書館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與德國德古意特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英文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由德方指定漢學家作為中方主編,把原有的中方母版根據外國的需求做了全面的改造和重寫,再選擇英語出身、既有翻譯經驗又懂專業的人擔任翻譯,最後由德方邀請外國專家做盲審。該書在海外受到熱烈歡迎。
(本版文字由鄭苒根據錄音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均未經發言者審核,圖片由樊煒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