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2月5-7日,由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四屆駐華外交官“文化中國行”活動(以下簡稱“文化中國行”)在湖南成功舉辦,來自孟加拉國、菲律賓、塞內加爾、南非、西班牙、瑞士等15國的駐華外交官、國際組織官員及媒體專家共18人,相約湖南,游覽長沙、常德和張家界,欣賞壯麗秀美的湘西風光,體味獨特深厚的湖湘文化。
座談會
遠大住工掠影
12月5日下午,參加“文化中國行”的外交官們前往位於湖南長沙的遠大住宅工業集團,在工作人員的帶領講解下參觀了集團的展廳、生產線和產品實樣。外交官們了解到:遠大住工作為中國新型住宅制造的領頭軍,採用預鑄混凝土(PC)等建材和建筑信息模型(BIM),實現了住宅建造的省材環保;而裝卸房屋零件如搭拆積木般簡易高效,也為該集團贏得了廣闊的海外出口市場。
孟加拉國駐中國大使M. 法茲勒﹒卡裡姆(M. Fazlul KARIM)認為:“中國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她正試圖從世界工廠蛻變為世界的創新中心。在某種程度上,遠大住工是一個縮影。”
遠大住工集團合影
來自加拿大的《中國日報》法律欄目專家皮特﹒諾德靈格對於生產線上緊張而有序的工作氛圍印象深刻:“我能明顯感覺到,這裡的員工雖然不多,但都高效干練”。他認為,一國文化絕不僅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歌舞等藝術形式,經濟其實也是文化的重要維度;而這次遠大住工之行讓他切身感受到了創新奮進的中國企業文化,豐富了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層面。
木偶皮影管窺
12月6日上午,“文化中國行”一行人來到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近距離感受分別被中國和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湖南杖頭木偶戲和中國皮影戲。該中心工作人員為外國來賓獻上了精彩節目:在木偶表演《月光仙子》中,演員嫻熟地操控手杆,木偶衣袖飄舞,意境唯美,令人痴醉;而曾獲文化部“文華獎”的皮影戲《三隻老鼠》,動作細膩傳神,劇情輕鬆詼諧,贏得全場觀眾的會心笑聲和熱烈掌聲。可見,一國的藝術瑰寶可以超越語言的障礙,為全世界理解、欣賞和珍視。
隨後,外交官們走進幕後,觀摩木偶和皮影的制作流程和排練實況,還親自動手,體驗木偶裡的機關奧秘、皮影屏後的尺幅干坤。嘗試了一番當皮影師的滋味後,瑞士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俞然非(Jean-Philippe JUTZI)笑著說:“這簡直太難了,每個動作都須十分精准,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這可能需要十年的學習。”
瑞士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俞然非嘗試操縱皮影
南非駐中國大使館政務參贊羅斯亭(Christine ROSSI)注意到,這些演員中有不少年輕人,她認為這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古老的技藝有年輕人在傳承,就證明它還有旺盛的生命”。同時,她還指出,年輕人以傳統藝術為職業,需要有對藝術有執著的熱情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越南駐中國大使館一等秘書陳秋賢(TRAN Thu Hien)認為,中國對於“非遺”保護的重視值得越南借鑒。她說:“越南國粹‘水上木偶’也是享譽世界的,越南政府為此正努力‘申遺’”。
常德詩牆擷英
12月6日下午,“文化中國行”的外交官們來到湖南文物之鄉常德,游覽獲“吉尼斯之最”的世界最長藝術牆——常德詩牆。1500多首古今詩篇,以延伸4公裡的防洪牆為載體,以中國書法的形式,展開了一幅結合詩、書、畫、刻的恢弘藝術長卷。雖然此行外交官中有些不諳中國書法乃至漢字,但僅看篆隸楷草,或肅穆規整、或雋秀飄逸,也是種美的體驗。
而談起中國詩歌,烏克蘭駐中國大使館二等秘書舍甫琴科﹒奧琳娜(Olena SHEVCHENKO)絕不陌生。2002年就開始學習中文的她漢語說得流利地道,在中國文學課上對詩歌廣有涉獵,她最喜歡的一首古詩就是收錄在詩牆上的名篇《靜夜思》。她說:“我很能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鄉之情。因為我常年在外,也曾想過家。”她認為,即便各國語言不同,但基本而朴素的感情是全人類共通的。
常德詩牆
值得一提的是,詩牆“五洲擷英”部分收錄了百余首外國詩人的作品,這顯示了當今中國文化包容開放的特性。塞內加爾詩人大衛﹒狄奧普的《受不了呵,窮苦的黑人!》就是其中一首。塞內加爾文化駐華參贊阿瑪杜﹒法勒(Amadou FALL)對此感到很親切:“這首詩在塞內加爾非常有名。它的主題是反對殖民壓迫”。他表示,相同的歷史遭遇使得中非人民的心走得更近。
武陵風光攬勝
12月7日上午,外交官們前往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此地作為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素以奇絕的“砂岩地貌”聞名遐邇。千萬根如摩天大樓般的石英石巨柱,是數百萬年間復雜地理作用的結果。尤其當外交官們乘坐百龍觀光電梯在峭壁間垂直升落時,無不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贊嘆。委內瑞拉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哈羅﹒拉坦(Jairo LATAN)說:“張家界的風光和故國的安赫爾大瀑布(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張家界武陵源景區合影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上海合作組織專家別基舍娃﹒古利米拉(Gulmira BEKISHEVA)說,張家界觀光是此次“文化中國行”中最期待的一項,這與她最喜歡的電影《阿凡達》息息相關:影片中潘多拉星球漂浮的岩石的原型就是該景區的“干坤柱”。
的確,武陵源風景區的進一步聲名遠播與《阿凡達》的成功密不可分,這不僅是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的典型范例,也為如何保護和宣傳遺產提供了借鑒與思考。正如羅斯亭所言:無論自然還是文化遺產,保存和表達的媒介非常重要。她還補充道,同樣作為盛產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國家,中國和南非有很多地方可以相互交流學習。
砂石畫院拾趣
12月7日下午,外交官們前往張家界軍聲畫院,體驗那裡的特色畫種——全部利用天然材料(如砂石、竹簽、河沙、植物粉末等)粘貼成的砂石畫。它既有中國水墨畫的氣韻,又借鑒了西方繪畫中注重層次和光影的技法。根據畫院畫師介紹,雖然使用天然顏料全世界並非砂石畫僅此一家,但材料和描繪對象都源於張家界當地自然環境,卻使其獨一無二。砂石畫是大自然的啟迪饋贈,其背後昭示了中國人天人和諧的理念。
欣賞完砂石畫展覽後,外交官們在畫師的現場示范下,掌握了繪制砂石畫的基本步驟,之後便自己親身實踐起來。菲律賓駐中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戴鴛鶯(Elizabeth T.TE)曾在學生時代學過4年的軟筆書法,她在畫板上用砂石畫的原理寫就了“菲中友誼”四個楷體漢字,運筆帶鋒,有模有樣,表達了自己的良好祝願和對中國的深厚感情。而西班牙駐中國大使館格洛麗亞﹒明克斯(Gloria MINGUEZ)則用西語寫下了自己女兒的名字,洋溢的母愛通過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得以表達,讓人動容。
外交官們展示自己的砂石畫作品
12月7日晚,外交官們觀看了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大型歌舞演出《魅力湘西》,承載富有土家族、瑤族等湘西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表演給觀眾們呈現了獨特的試聽盛宴,為此次“文化中國行”畫上圓滿句號。
在12月7日的分享座談會上,各位外交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並對此次活動的主辦方表示誠摯感謝。卡裡姆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僅在北京一地、局限於使館工作是不足以了解其豐富層面的;十分感謝這次難得機會,得以讓我探索中國的地方文化,開闊眼界。”
的確,“文化中國行”雖為期隻有兩天半,卻地跨湖南三市,涉及湖南的自然以及藝術、文學、風俗、科技、經濟等多個文化方面,活動初衷就是通過人文交流,增強外國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正如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陳發奮在分享會上總結發言中所說:“文化上的溝通和理解是政治互信和經貿合作的基礎。”
雖然短短行程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溝通是理解的基礎,接觸是興趣的開始,而理解和興趣是則是國與國之間建立長期友好關系的保障。
來源:中國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