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和傳統戲劇類項目保護工作培訓班在杭州舉辦
發布時間:2009-12-25 10:30 來源:浙江省文化廳 編輯:楊武
信息來源:浙江省文化廳 2009-12-25

  2009年12月20日至26日,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浙江省文化廳承辦,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協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項目保護工作培訓班”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類項目保護工作培訓班”在杭州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非物質文化從業者參加了此次培訓活動。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屈盛瑞,浙江省文化廳楊建新廳長等有關領導出席了開班儀式。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培育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已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如何在專業理論的指導下,對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傳承狀況復雜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既對從業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熱切願望協調發展的需要。

  近兩年,文化部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培養工作,並多次舉辦了各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目前,全國各級文化行政主管機構和專業工作機構的2000多人次接受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培訓。從業者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推進。

  曲藝和傳統戲曲既是我國資源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其豐富的表演形式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特定地域特定群體中廣為流傳,極具地域性和審美價值。在2006年和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傳統戲劇類項目有171項,曲藝類項目有111項。隨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臨近結束,如何使大量的包括曲藝和傳統戲曲在內普查成果得到科學保存和有效保護,是當前保護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承擔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活動具體組織工作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結合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特點,制定了較為系統的培訓計劃。此次培訓班是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類而舉辦的曲藝和傳統戲曲類項目專業理論和工作方法培訓活動。選擇浙江杭州作為此次培訓活動的舉辦地,主辦、承辦方主要考慮到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較好﹔二是浙江不僅有溫州鼓詞、紹興平湖調、蘭溪攤簧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曲種,也有越劇、木偶戲(平陽木偶戲、單檔布袋戲)等深受民眾歡迎的傳統戲曲劇種。在此舉辦曲藝和戲劇類培訓班,不僅為學員通過個案加深理論認識創造了有力條件,而且為增進不同省區進行保護經驗交流提供了平台。

  為期7天的2期培訓班,主辦、承辦方邀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吳文科、劉文峰、魏力群、常祥霖,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院長張慶善,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楨,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研究員季國平,中華曲藝學會會長、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昆曲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王馗,原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馬來法等知名專家學者作為授課老師。他們分別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發展、曲藝類項目保護規劃編制、中國傳統曲藝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曲藝概述、戲劇類項目保護規劃編制、當代中國戲劇的生存狀況和未來發展、民俗視野中的傳統戲劇保護、民間戲劇與地方戲劇的傳承與保護等議題展開專項講解。

  參加此次培訓班的大部分學員來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第一線。他們當中既有各省、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者,也有地方劇團和傳習所的負責人。在培訓活動結束後,學員們紛紛表示,參加此次培訓班的學習,在理論層面上提高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和傳統戲劇類項目整體認識,在工作層面有了更為明確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