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
藍印花布是此次非遺展示中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每位走過的顧客都會被清新的藍白色調所吸引,駐足欣賞頗具特色的布藝作品:雙魚挂件、桌棋靠墊、衣服圍巾以及專為兔年設計的可愛兔等。
藍印花布技藝傳承人吳元新身著藍印花上衣,為大家介紹各種作品的意義和用途。盡管傳統的藍印花布早已遠離人們的生活,但吳元新經過30年的努力,又使這一傳統技藝重新煥發了生機。說起他的成功之道,吳元新歸結為收藏、研究、教學、創新。
為了更好地保存收集而來的藍印花布,1996年,吳元新籌建了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建館之初隻有200多件藏品,而今藏品已經達到1.3萬件、紋樣15萬份。在收藏的基礎上,吳元新結合實踐不斷進行理論研究,並於2005年出版了《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他的新書《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技藝》下個月也即將出版。“對於我來說,出書要比印染難得多。”吳元新坦言,理論是非遺項目傳承人的短板,“但是我希望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把一生的積累以學術的方式傳承下去。”吳元新說,這是傳承人的責任。
明清染坊是吳元新的基地,除此之外,他還把藍印花布技藝帶到了高校課堂。2006年,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與清華美院合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印染工作室”,在那裡,學生們可以觸摸博物館裡的藏品,並用最傳統的染料進行印染實踐。在中央美術學院,藍印花布技藝的有關課程已經開設了5年,“最初報名的學生隻有20多人,後來人數不斷增加,學校便又加開了多個非遺傳承項目的課程。”吳元新高興地說。如今,隻要是收到學校邀請,吳元新都會推掉其他事來為學生上課,一方面可以讓更多學生了解傳統藝術,同時他也希望從年輕人身上學習到新的理念。“非遺傳承人也需要不斷學習和充電,這樣設計出的產品才能符合現代人的需要。”吳元新說。
吳元新認為,創新與傳承同等重要,從設計新紋樣到開發新產品,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每年都會推陳出新。從價位十幾元的小包到幾千元的工藝大師作品,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如今,博物館每年的產品銷售利潤能達到200萬元。“有了收入,再投入到收藏、研究和創新上,這個鏈條就能形成良性循環。”吳元新說。
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經營
“魯王工坊”是山東萊蕪的錫雕世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王千鈞是第八代傳人,他設計制作的錫雕或繁復精致,或簡約明快,很受歡迎。在他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傳統藝術,但不能完全按照農業時代的模式發展,要適應新時期的市場規律。
“現在是品牌消費的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統一品牌、形象、包裝以及銷售。”王千鈞說,他將“魯王工坊”正式注冊為品牌商標,並設計了品牌形象和包裝。此外,他還成立清美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北京建立工作室,並開設了高規格的形象專賣店,如今“魯王工坊”已經成為傳統工藝美術的高端品牌。“瑞士、意大利的頂級手工作坊雖然規模小,卻可以制作出全世界最頂尖的產品。這種方式很適合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這是王千鈞在游歷海外之後產生的新思路。
當走近甘肅省慶陽香包的展櫃時,一股奇香扑面而來。在展示期間,慶陽香包繡制項目的傳承人賀梅英每天都會被顧客“包圍”,甚至連吃飯都抽不出空,繡制精美、價格十幾元的香包最受歡迎。
從小就學得一手好女紅的賀梅英從來沒想到繡香包能掙錢,1996年,她第一次把自己繡的香包擺到市場上,因為做工精細很快被搶購一空。隨後,大學畢業的女兒也開始繡香包,並在2000年慶陽第一屆民間藝術大獎賽上一舉摘得桂冠。“這次藝術大賽第一次把傳統藝術和市場結合起來。”賀梅英說。 從此,做香包的人越來越多,香包生意也日漸紅火。2002年,當地政府組織了第一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為香包打開了一條更廣闊的路。如今文化節已經舉辦了8屆,慶陽香包逐漸邁向產業化的道路。2007年,賀梅英的女兒開了自己的公司。母女倆現在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設計新樣式,以不斷引領香包市場風潮。
唯一的難處是後繼乏人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非遺項目都能實現良好的生產性保護,目前還有很多項目處於艱難的爬坡狀態。在仙居花燈的展櫃前,盡管有很多人被玲瓏剔透、精美絕倫的花燈所吸引,希望能買回去收藏,但得到的答案卻是“不賣”。
“不敢賣。這次來北京就帶了12盞燈,如果賣完了,就沒辦法給首都人民展示了。”仙居花燈項目傳承人李湘滿說,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仙居花燈,進而學習制作。仙居花燈的售價在1000元左右,這樣的價格對於小小的花燈而言卻並不算昂貴,因為制作一盞花燈需要花費大半個月時間。“很少有年輕人能忍耐其中的寂寞和清貧。” 李湘滿說。
仙居花燈是李湘滿上世紀80年代恢復的,當時這項“針刺無骨花燈技藝”已經消失了50年。經過多年努力,如今他已經恢復了27個品種的花燈。他帶著花燈去過香港、澳門,每次都會被搶購一空。“市場不成問題,唯一的難處就是後繼乏人,產量過低。”
對於第一次來北京的潮陽剪紙項目傳承人許遵英而言,她的任務也很艱巨,那就是把潮陽剪紙傳播出去,贏得更高的知名度。“潮陽剪紙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時都會問,廣東也有剪紙嗎?”許遵英說,她很珍惜這次展示的機會,向顧客解釋潮陽剪紙的風格特點,講述自己學習剪紙的經歷。碰到感興趣的孩子,她還會手把手地教。“相信經過努力,我們會把潮陽剪紙推廣出去。” 許遵英說。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是對傳統技藝的恢復和保護,以及適應現代生活的創新和發掘﹔看到最多的則是項目傳承人熱情飽滿而略帶急切的神情。他們珍惜這一難得的展示平台,希望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發揚光大,使其長久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