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走在世界“非遺”保護的前列
發布時間:2010-01-12 16:40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10-01-12
  北京時間10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通過了200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申報的22個項目入選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是獻給正在歡慶共和國六十華誕的中國人民一份大禮。

  當天通過的76項“代表作名錄”中,我國申報的包括中國書法、格薩爾、媽祖信俗等22項全部入圍。一夜之間,中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數量由原來的4項一舉增加到26項之多。此外,還有羌年、中國傳統木拱橋營造技藝、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3項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後兩年通過保護措施實施成效驗收後將直接列入正式的“代表作名錄”。

  據介紹,中國此次進入“代表作名錄”數量之多、評選中意見之一致,是自2003年“非遺”代表作名錄評審以來從未有過的。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由此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走在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前列。

  中國的“代表名錄”數量的迅速增加,反映了國際社會對近年來中國政府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大力推進保護工作並取得非凡成就的一種充分肯定。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近4億字的10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保存了大量珍貴的藝術資源﹔2006年、2008年國務院先後公布了兩批共計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後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先後設立了閩南、徽州、熱貢、羌族4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面開展﹔四級名錄(國家、省、市、縣)保護體系基本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等概念的提出,進一步促進了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成果也開始被人民群眾所廣泛共享。

  中國的“代表作名錄”數量的迅速增加,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各級文化部門上下努力,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辛勤付出的結果。今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舉國共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開始被不斷地認識和重視。作為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被寫入了“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進入中國,不過6年時間,卻在全社會獲得了廣泛的認知,甚至“非遺”一詞還成為2006年的最熱門十大流行語之一。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以異彩紛呈的表現形式得以體現,但其中所蘊含的人類非凡創造力及其精神價值是相通的。正是源於此,中國申報的22項“代表作名錄”和3項“急需保護的名錄”打動了評委,打動了世界。我們相信,積極參與國際間的合作,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將對世界客觀深入地認識正在日益現代化的古老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再也沒有一個載體,能夠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能夠溝通心靈,獲得共識。

  與五千年的文明史和56個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相比,我國成功入選世界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畢竟隻是極少一部分。隨著保護意識的不斷深入人心,保護體系的不斷完善,將有更多的代表中華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進入各級保護名錄,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不竭的動力之源!
(來源:www.ccd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