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22項列入“代表作名錄” 3項列入“急需保護的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重大突破
發布時間:2010-01-12 16:38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10-01-12
  包括阿根廷的探戈舞、日本的雅樂、越南的北寧官賀民歌、中國的桑蠶絲織技藝等在內76個項目日前被宣布為200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9月28日至10月2日於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了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申報的包括桑蠶絲織技藝、格薩爾、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史詩表演、蒙古族呼麥和媽祖信俗等在內22項全部獲得通過(具體項目介紹見本報今日第4版),成為目前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排在其後的是日本13項,克羅地亞7項,韓國5項,法國3項,其余比利時、西班牙、馬裡等國均為1到2項。

  此外,共有8個國家的12個項目列入首次設立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羌族農歷新年慶祝習俗、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3項位列其中。

  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對於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間不長的中國而言,更是一件具有深遠影響的大事。這不僅標志著近年來我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重大進展,也反映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和多民族文化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世界廣泛認可,也是在這個日益國際化、現代化的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加強的一次集中體現。

  眾多項目別具意義 各界反響熱烈

  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慶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入選的22項都是極具中華民族文化代表性的項目。如桑蠶絲織技藝,作為一項偉大的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書法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作為一種藝術實踐,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多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22項中涉及少數民族的項目逾7項,體現了我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有效保護。其中新疆《瑪納斯》史詩成為繼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之後,新疆又一項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據新疆藝術研究所所長、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李季蓮介紹,去年7月接到文化部的申報通知,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立即組織精兵強將,組成由文化部、自治區文化廳、新疆“非遺”中心等單位相關專家參加的《瑪納斯》申報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僅用了一個多月就完成了包括下鄉採集拍攝、文本和片子的制作等多項內容的申報工作。

  一直以來西方有一種說法,傳統木結構建筑技藝以中國古代為鼎盛,而現代要去看這種技藝,隻能去日本和韓國。此次入選名錄的“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糾正了這種認識。項目說明強調了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所構建的建筑及空間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准則和審美意向,延承7000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筑技術的代表。這種判斷得到了評委的高度認可。

  此外,中國南音、廣東粵劇、媽祖信俗等項目的成功申請都別具意義。其中,中國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廣泛流傳於福建一帶的閩南語系地區,並遠播我國港澳台和東南亞等地,是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競相傳唱的鄉音,成為聯系世界各地閩南人的精神紐帶之一﹔廣東粵劇是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合作申請的項目,據了解,為保存和弘揚粵劇,三地政府已制定方案,包括繼續研究粵劇的歷史和流派、加強粵劇的推廣和普及、通過演出和教育工作,讓更多的人深入認識粵劇,透過文化交流將這項“代表作名錄”推介至海外。當媽祖信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傳出後,海峽兩岸各界興奮不已,紛紛表示祝賀。台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參與組織了支持媽祖信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合簽名活動。聽說媽祖信俗申遺成功的消息,他高興地說,這是兩岸共同努力所獲得的成功,是兩岸媽祖信眾的大喜事。媽祖信俗是流傳於我國沿海地區的習俗文化,這次申報的持有人是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是兩岸信眾公認的謁祖進香的地方。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說,媽祖信俗申報“世遺”成功對於媽祖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對凝聚炎黃子孫,特別是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方面將產生深遠影響。

  申報過程並非一路坦途

  最初,每個國家每次隻能申報1項,根據各國的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討論,修改為多項申報。對於中國這樣的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和多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國來說,無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要把握這樣的機會,需要申報工作的嚴謹和有序。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在正式申報後未被通過,此後4年就不能申報,這就要求所有申報項目必須有充分的理由說服評委。22個項目能夠一舉通過並非偶然,其背後凝聚了文化部門的領導、專家和各級保護工作者大量的心血。

  這次評審報批工作除了嚴格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要求的,項目必須具有杰出性、代表性和有重大影響之外,還充分考慮到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特點,對少數民族的項目予以重點關注,積極動員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全力以赴,大力配合﹔其次,對於有利於海峽兩岸關系的項目有所傾斜,媽祖信俗、廣東粵劇等既出於此考慮﹔最後是,對於關系到國家文化安全,與周邊國家共同享有的項目予以重點考慮,例如中國書法、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等,秉著肅清“源”與“流”的關系,進行申報。

  申報工作是枯燥的材料准備工作,既要求申報工作人員與“非遺”項目持有人進行溝通,充分尊重申報主體﹔又要在材料上嚴格把關。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理論研究室主任羅微博士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申報程序首先是“預審”,在這一過程之前,要先經過全國專家委員的4至5輪討論決定,之後是資料准備和提交。材料必須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准備,例如項目簡介文字要嚴格控制在200字以內。“緊張的時候,常常是白天黑夜連著干。”“預審”之後,還會需要提交補充材料,這就要協調各地,及時提供資料,請各省區專家審議、撰寫、翻譯, “時間短,有時需要連看五六個片子,一連討論五六場。”

  此次入選的一些項目並非都是獨立的申報保護主體。據湖北省“非遺”中心主任江清和介紹,這次申報 的“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 “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黃石市“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4個社區構成保護主體,申報材料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調指導湖北省完成了三省四地的聯合“打包”工作後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的努力和期待有了可喜的結果。”江清和難抑激動。

  是肯定,也是警醒和責任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前公布的90項“代表作名錄”名單中,中國以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及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共4項,已經成為擁有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而此次達到26項,數量上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從數量的變化來看,這次“申遺”取得巨大的成功。張慶善認為,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歸功於幾個方面:

  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近幾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產生了良好效果。首先是舉國共識,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力度在全世界來講都是較大的,這與政府大力主導是分不開,還有就是社會的熱烈參與。2006年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非遺”就與“原生態”成為當年的熱門詞語,“非遺”保護也迅速成為了一個社會的共識。這一共識也促使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公布,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等一系列工作的推進﹔其次是國內“非遺”保護的成就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在中國考察時,就對中國“非遺”保護工作表示充分的認同和肯定,這次中國有22項被列為世界“非遺”名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非遺”保護的充分肯定。

  二是文化部黨組領導的高度重視。文化部部長蔡武多次批示要做好申報和評審工作,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趙少華也對申報和評審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文化部副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親自組織評審工作會議,文化部外聯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等相關部門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逐項貫徹落實,在各地文化廳局的大力支持下,才保證了申報籌備的順利進行。

  三是國際社會也需要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大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出更多貢獻。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俗協會會長劉魁立認為,此次公布的76個項目中,中國佔得22個,既證明了中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認可,也反映了中國在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責任和重擔。項目列入名錄既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肯定,也是中國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一種承諾。進入名錄隻是保護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將促使中國更加努力地保護好這些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院:www.ccdy.cn,實習記者  崔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