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取得顯著成果
發布時間:2010-01-12 16:43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10-01-12
  我國到底蘊藏著多少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它們的分布和種類是怎樣的?它們的保護狀況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將隨著我國第一次“非遺”普查的結束將有望給出答案。日前,從文化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督查工作會議上獲悉,自2005年6月啟動的我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日前已基本結束。據不完全統計,參與這次普查的有76萬人次,走訪民間藝人86萬人次,投入經費3.7億元,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26萬多件,普查的文字記錄量達8.9億字,錄音記錄7.2萬小時,錄像記錄13萬小時,拍攝圖片408萬張,匯編普查資料8萬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56萬項。目前,各省區市正在對普查成果進行匯總和整理。

  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如浙江省共投入普查力量23.3萬人,投入普查經費6451.2萬元,普查覆蓋面達到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和鄉鎮(街道)。山東省建立了“完成一本書、一個檔案資料室、一個珍貴實物陳列廳、一個數據庫”的“四個一”普查驗收模式,科學保存普查成果,逐級進行評估驗收,全省直接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費用達4400多萬元,共投入專業普查人員3.22萬人,動員社會力量和志願者參與普查16.77萬人。

  作為我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普查,這次普查深入到社區、鄉村,擴大了社會影響,提高了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也培養、鍛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

  根據各地普查工作進度,文化部研究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驗收方案,下發了《文化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驗收工作的通知》。據了解,在普查驗收後,文化部將支持各地啟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分省份分布圖集的編輯出版。同時,將進一步完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信息數據庫建設,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存和有序管理。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