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昆曲、古琴、木卡姆、長調
發布時間:2010-01-13 17:25 來源: 編輯:kuaner
信息來源: 2010-01-13

昆曲

 

   昆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昆曲表演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教科文發布文字翻譯)

  昆曲又稱昆腔、昆山腔、昆劇,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昆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聲腔劇種。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區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形成委婉細膩、流麗悠長的“水磨調”風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梁辰魚將傳奇《浣紗記》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使原來主要用於清唱的昆曲正式進入戲劇表演領域,進一步擴大了影響。萬歷年間,昆曲從江浙一帶逐漸流播到全國各地。明代天啟初年到清代康熙末年的一百多年是昆曲蓬勃興盛的時期。清代干隆年以後,昆曲逐漸衰落下去。新中國誕生以來,昆曲藝術出現了轉機,國家先後建立了7個有獨立建制的專業昆曲院團。目前昆曲主要由專業昆曲院團演出,有關演出活動多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

   昆曲是一種高度文人化的藝術,明清許多從事昆曲劇目創作的劇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鳴鳳記》、《玉簪記》、《紅梨記》、《水滸記》、《爛柯山》、《十五貫》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劇目,其中前三種有全譜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譜留存。清代中葉以後,昆曲主要以折子戲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來的昆曲折子戲有四百多出。昆曲新編劇目有《南唐遺事》、《偶人記》、《司馬相如》、《班昭》等。

   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昆曲在表演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綜合。隨著表演藝術的全面發展,昆曲腳色行當分工越來越細,主要腳色包括老生、小生、旦、貼、老旦、外、末、淨、付、丑等。各行腳色在表演中形成一定的程序和技巧,對京劇及其他地方劇種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昆曲音樂曲調旋律優美典雅,演唱技巧規范純熟。贈板的廣泛應用、字分頭腹尾的發音吐字方式及流麗悠遠的藝術風格使昆曲音樂獲得了“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昆曲歷史悠久,影響廣泛而深遠,它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戲曲表演的典范。昆曲藝術形式精致,內涵深厚。由於昆曲具有的獨特文化價值,因此200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清末,昆曲就逐漸沒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得到一度的振興。近年來,隨著傳統戲曲演出在城市中的衰微,昆曲正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演員和觀眾隊伍不斷縮減。昆曲要生存發展,有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亟待解決。(國家名錄簡介)

 

 

古琴藝術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佔據著一個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 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古琴是中國獨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們彈奏古琴往往不僅是為了演奏音樂,還和自娛自賞、冥思、個人修養以及摯友間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以及考古發現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的演奏是一種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種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而不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實際上,古琴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因為它是中國文人所必需的素質修養“琴、棋、書、畫”當中的一種,且位居其首。古琴藝術吸納了大量優雅動聽的曲調,演奏技法復雜而精妙,而且有著獨特的記譜法,大量樂譜都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個徽,通過十種不同的撥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種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常用於曲調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泛音),多彈奏華彩性曲調﹔“按”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於變化。

 

 

新建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心,多種宗教並存傳播,東西方文化撞擊交融,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澱。疆維吾爾木卡姆有著漫長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的歌唱內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詩作、先知告誡、民間故事等,是反映維吾爾人民生活和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歌曲體裁既有敘詠歌,又有敘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齊唱、獨唱﹔唱詞格律與押韻方式,復雜多樣。

   載歌載舞,是維吾爾木卡姆最重要的特色。舞蹈技巧豐富多彩,集體舞的隊形組合和步伐步態富於變化。

   除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還流傳著《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20世紀40年代,能夠完整演唱的藝人已屈指可數。50年代,政府搶錄下吐爾地阿洪等維吾爾木卡姆大師演唱的《十二木卡姆》。1978年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及其它社會組織,重新開始大規模收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的工作。近年來,與城市化、工業化一同興盛的各類流行文化,風靡各維吾爾社區,使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等傳統文化受到了強烈沖擊。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歌曲分為兩個主要品種,其一是烏日汀道或稱“長調”,其二是“短調”(bogino duu)。作為與盛大慶典、節日儀式有關的表達方式,長調在蒙古社會享有獨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禮、喬遷新居、嬰兒降生、馬駒標記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動和宗教節慶儀式上,都能聽到長調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馬術比賽的狂歡運動會“那達慕”大會上,更能聽到長調。

   長調是抒情歌曲,由32種採用大量裝飾音的旋律構成,它贊美美麗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頌父母的愛情、親密的友誼,表達人們對命運的思索。它的特點是:大量使用裝飾音和假聲,悠長持續的流動性旋律包含著豐富的節奏變化,極為寬廣的音域和即興創作形式。上行旋律節奏緩慢穩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潑的三音重復句式,這來自對草原生活步調的模彷。長調的演唱和創作與牧民的田園式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廣泛延續的生活方式。

   長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已有記載。直至今日,長調仍保留著豐富的不同地域的風格。蒙古國和中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牧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當代音樂創作中,長調都扮演著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