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蔡武部長為《世界遺產》雜志撰寫的卷首語
發布時間:2011-06-01 09:17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1-06-01
2011年6月1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開始實施。這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歷史上和文化法制建設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至今的各種神話、歌謠、諺語、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皮影、剪紙、繪畫、雕刻、刺繡、印染等藝術和技藝以及各種禮儀、節日、民族體育活動,如百花爭艷,似群星燦爛。它們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和動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國社會轉型進程的加快,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一些依靠口傳身授予以傳承的文化遺產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大量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實物遭到毀棄。通過立法設定相關制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力支撐,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從1998年開始,全國人大、文化部等相關部門就開始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題調研。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大、國務院法制辦、文化部等部門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終於在2011年2月25日經全國人大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即將生效。它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回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即將走上法制軌道,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同時,它表明了我國政府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有關義務的信心和決心,塑造了我國保護文化遺產的國際形象。
我堅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為契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得到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必將進一步增強。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必將為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文化部部長 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