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徐漣 駐浙江記者駱蔓報道: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召開並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成為締約國之一。當年10月24日,文化部公布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試點,中國非遺保護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今年,在非遺保護重要時間節點的10周年之際,本報策劃組織的“美麗非遺﹒浙江行”專欄報道今日開始刊發。作為本報近兩年來持續深入開展基層採訪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美麗非遺”基層行的開篇,該系列報道將從浙江開始,對全國各省區市的非遺保護工作進行全景式連續性深入報道。
在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大背景下,彰顯美麗非遺,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日益成為各地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作為“美麗非遺”基層行的開篇,本報率先推薦浙江非遺保護事業發展的典型經驗。作為全國非遺保護的綜合試點省,浙江10年來在非遺保護工作上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在全國非遺事業發展大格局中佔據領跑位置,“美麗非遺”也成為浙江重要的文化品牌。
浙江為何能走在非遺事業發展的前列?浙江非遺保護充沛的動力和活力來自何處?浙江的探索有哪些啟示和借鑒?浙江的經驗和特有現象需要深入追尋,探索其非遺事業發展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和動力,並由此生發出對全國各地非遺保護實踐有益的啟發和思考。我們期望,用深入的採訪、深刻的思考、深度的報道,全面准確描繪新世紀以來各地非遺事業發展進程,用滿腔的熱情、充沛的激情,觸摸非遺保護熱點,緊扣非遺事業發展脈搏,也期待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成為締約國之一,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這一年對於浙江非遺保護工作也意義重大:2003年8月,浙江省文化廳在紹興諸暨市召開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工作會議,標志著這項工作的全面展開。同年10月24日,浙江省與雲南省被文化部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綜合試點省。
十年征程,步步精彩。10月23日,記者在由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委黨校、浙江日報社聯合召開的“光榮與夢想”浙江非遺10年座談會上,深切感受到浙江非遺10年先行一步、領跑全國的精彩篇章。正如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所說:“這10年,是浙江省非遺事業高歌猛進的10年。”
客觀來說,浙江地域面積不大,人口總數不多,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現代化程度高,非遺資源總量在全國並非最豐富。但浙江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綜合試點省,10年來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勇於實踐,成為全國有目共睹的非遺大省,“美麗非遺”成為浙江的重要文化品牌。
數據最能說明一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浙江省有9個項目上榜﹔在國務院先後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浙江蟬聯冠軍,共有187個項目上榜﹔浙江省政府公布了四批省級非遺名錄,有788個項目入圍。各地已公布市級非遺名錄項目2506項、縣級非遺名錄項目5421項。浙江省文化廳創新舉措,在全省實施國家級非遺和省級非遺項目“八個一”保護措施,一項一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非遺項目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提高大眾對非遺的認知度和自覺參與的保護意識,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方面。10年來,浙江省文化廳會同省教育廳公布了131個省級非遺傳承教學基地,會同省旅游局公布了55個省級非遺旅游景區、景點﹔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46個省級非遺傳承基地、20個省級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50個省級非遺宣傳展示基地、55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9個非遺生態保護實驗區、8所高校省級非遺研究基地。一組組凝結心血的數據,一項項保護載體的拓展,記錄了浙江非遺工作者奮進的足跡。
各種各樣的非遺保護基地,星羅棋布於浙江各地。“我縣共有151個自然村,目前已建成56個非遺展示館,計劃在3年內建成100個村級非遺展示館。”湖州市德清縣文廣新局局長姚明星說。近年來,浙江各地重視和加強非遺展示館、民俗博物館、非遺傳習所等非遺傳播和展示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非遺宣傳展示基地創建工作,全省已經建成一批以生產、傳習、展示、銷售為主要功能的非遺基礎設施,為非遺保護、傳承和弘揚發揮著重要作用。
積極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方式,堅持非遺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探索非遺傳承發展的內在規律,是浙江的又一有力措施。浙江公布了長興百葉龍、硤石燈彩、浦江麥稈剪貼等55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其中,東陽木雕、青田石雕兩個項目的保護責任單位列入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公布了金華婺文化、紹興越文化、景寧畬族文化等9個非遺生態保護區,其中象山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列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十年來,非遺事業從無到有,非遺從無人知曉到今天膾炙人口,非遺發展的氛圍已經形成。我們有信心讓非遺推動象山海洋經濟文化的發展。”象山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吳健感慨地說。
浙江省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2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38人。76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畬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藍陳啟說:“政府每年都給我發補貼,我隻有更好地把畬族民歌唱下去,讓更多的人來學、會唱,報效社會。”自2008年以來,浙江每年在春節前後開展服務傳承人“八個一”活動,即對傳承人進行一次走訪慰問、發放一筆政府補貼、召開一次座談會、組織一次體檢、舉辦一次技藝展示、組織一次專題採訪報道、落實一項傳承傳習措施、制訂一年傳習活動計劃。全省各地深入進行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出台扶持代表性傳承人政策,並研究制定對學藝者、繼承者的助學獎學等激勵措施,逐步建立起長效傳承機制,推進非遺傳承傳播工作。
借助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和傳統節慶,浙江開展各類非遺演出、會展等活動,舉辦了8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3屆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浙江省組織了15個文化遺產交流團赴外展示,有35個非遺項目隨團交流。浙江大力推進非遺保護工作機構建設,全省11個市、90個縣(市、區)經當地編制部門批准,全部建立了非遺保護中心,至今已有一支520多人的專職非遺工作隊伍。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王淼說,要把非遺的“游擊隊”“預備役”打造成一支正規軍、野戰軍,培養一支有超常精神、超常作風、超常干勁、超常付出,創造超常業績的隊伍。正是這支隊伍,成為浙江非遺保護的主力軍。
此外,浙江各地還紛紛建立非遺保護志願者協會等社團,先後建立了浙江省民俗文化促進會、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等7個非遺社團組織,並在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建立了大學生非遺志願者社團。這些非遺保護志願者組織,深入基層、服務基層,參與非遺保護方針政策的宣傳、非遺資源的挖掘整理、非遺項目的傳承傳播,對非遺保護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桐廬縣非遺志願者程少鳳說,做非遺工作有苦有累,有笑有甜。
浙江非遺工作的成就備受各方贊譽。2008年11月,文化部在浙江召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現場會,推廣浙江非遺普查模式。2011年12月,文化部在浙江召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推廣浙江非遺保護經驗。國家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丙安直言浙江非遺保護工作了不得,全國領先。
回望是為了未來,座談會上形成的《浙江非遺十年座談會共識——非遺事業的浙江展望》發出呼吁:保護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社會各界對此務必予以高度關注,以確保非遺事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做到無愧於先人、無愧於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