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項兆倫同志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布時間:2017-10-25 15:09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7-10-25

同志們:
    我們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是,對這些年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作階段性的評估,總結經驗,查找不足,進一步明確生態區建設的原則、理念、目標和方向,進一步明確生態區建設工作重點。
    一、關於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目標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目標是“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
遺產豐富——是指存續基礎上的繼續發展和豐富。設立生態區的前提是遺產比較豐富,我們還是把豐富作為一個建設目標,就是要繼續發展和豐富,不斷有新的創造。熱貢生態區就是這樣,現在熱貢唐卡藝術的豐富程度,已遠遠不是剛剛設立的時候所能比的。

    氛圍濃厚——體現為環境空間得到較好的保護,非遺項目能夠活起來,參與者能夠多起來,傳承活動和傳承方式能夠豐富起來。
    特色鮮明——就是生態區要有自己的個性。特色需要保護,但也需要培育和創造。

    民眾受益——就是獲得感。這個獲得感首先是社區和當地居民的獲得感。唐卡藝術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給當地的老百姓,也給當地的社會各界帶來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認同感和自豪感是很重要的獲得感。同時,熱貢唐卡藝術的繁榮離不開唐卡藝術帶來的收入增加,才使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如果隻是為了情感,為了情懷做唐卡,與民眾的收入沒有任何關系,唐卡藝術是繁榮不起來的。

    二、關於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理念和著眼點

    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見人見物見生活”。建立生態區是對非遺及其孕育、發展的環境加以整體性保護,更要全面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

    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著眼點有四個要素——“人、社區、氛圍、特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要突出人的主體地位,重視社區的承載作用,注重氛圍建設,培育獨有特色。 
   (一)富有活力的傳承人和傳承人群,廣泛的公眾參與,是良好的文化生態最基礎的標志和條件。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大眾的參與,就談不上生態。
   (二)社區是文化生態環境的基本單元。非遺是民眾身邊的非遺,是民眾正在實踐的非遺。良好的非遺生態環境,基本體現就是非遺傳承在社區、活躍在社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地域比較廣闊,一個生態區往往跨十幾個縣甚至跨很多個市,但非遺的項目則是存續在一個個社區和群體中的。社區和各種傳統村落、老街、古鎮、古城、特色小鎮都是很重要的非遺載體空間,應當充分發揮這些載體空間對非遺傳承發展的承載作用。
   (三)氛圍如何,是文化生態保護區給人的首要觀感。氛圍是建立在相應的土壤環境之上的,是由豐富的實踐構成的。濃厚的氛圍也是評估文化生態的重要角度。如果我們隻看有沒有投入、有沒有機構、有沒有設施,但是沒有氛圍,沒有當地民眾的廣泛參與,這種建設就不能說是很成功的。
   (四)生態區建設要形成鮮明的特色。鼓勵生態區、傳承人群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創造出與現實融合的內容和形式。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發生重大歷史變遷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傳統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既要正視時代變遷給非遺保護帶來的挑戰,把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也要看到非遺傳承產生新的風格、流派乃至時代大作的機遇。像唐卡,大家可以看到唐卡藝術在熱貢的發展不僅是做的人多了,其實它的表現形式也更加豐富了,用的材料也在不斷豐富。從歷史的眼光看,很可能現在就是唐卡藝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要看到這一點。我們去年支持果洛州成立了格薩爾史詩童聲合唱團,現在州裡有四個縣成立了童聲合唱團。從傳承的角度看,傳承和表現形式就有了一個大突破,不僅是大人在傳唱表演格薩爾史詩,還有很多孩子參與進來。
    三、關於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地方責任和工作抓手
    設立生態區的目的有四個方面:一是提高遺產的可見度﹔二是彰顯文化多樣性﹔三是增強保護發展的自覺性﹔四是宣示保護責任和義務。因此,生態區建設的責任主體是當地政府和非遺項目的持有者,非遺項目的持有者又包括了項目所在的社區和傳承人群。
    要建立生態區建設情況的評估報告制度。第一,相關省(區、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向文化部報告生態區的建設情況﹔第二,文化部對生態區建設情況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第三,生態區是當地民眾的生態區,當地政府應該定期征求本區域社會各界的意見,報告建設情況。生態區要開展自評估,自評報告要向社會公布。要通過評估報告制度,讓當地民眾了解生態區建設進展,擴大社會共識,促進各方深化對非遺保護的認識,深化對生態區建設的認識。
    從政府的角度看怎麼做,有四個基本抓手:
   (一)增加投入。國家財政要給予支持,地方財政也要支持。中央、地方一起來做。
   (二)保護環境。生態區建設的核心體現為整體性保護,就是保護環境和空間,防止各種形式的破壞。因為非遺是民族的、地域的、社區的,是當地居民的,所以對引進非遺項目、引進非遺傳承人,要慎重對待。
   (三)搭建平台。讓傳承人群的才情有展示平台,產品有銷售平台,傳承活動有實踐平台。具體來說:一是辦好各種各樣的非遺傳習所、傳習中心。二是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用活動帶動傳承,一個生態區要爭取形成一些品牌活動。三是支持傳統村落、街區、社區的建設,讓傳統村落、街區、社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和展示的空間。
   (四)提供機會。為傳承人、傳承人群提高傳承和實踐能力提供各種機會。積極組織傳承人群參加文化部和教育部實施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四、文化部下一步工作
   (一)將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的重點地區。首先以傳統工藝傳承人群為重點,依托相關高校、企業和機構,組織生態區內傳統工藝傳承人群參加研修、研習和培訓,提高傳承能力,增強傳承後勁。
   (二)將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重點地區。支持各地將生態區內具備一定傳承基礎和生產規模、有發展前景、有助於帶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項目納入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採取得力措施予以重點支持。
   (三)將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傳統表演藝術區域性展演活動的重點地區。支持在生態區內舉辦傳統戲劇、曲藝等非遺項目的區域性會演、交易等活動,增加非遺傳承實踐頻率,擴大演出市場,進一步提升傳承水平。
   (四)將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支持非遺特色小鎮建設重點地區。支持生態區探索非遺特色小鎮建設,在小鎮建設中注重培厚文化土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非遺活態傳承。
   (五)將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開展非遺品牌活動的重點地區。支持各生態區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培育形成有影響的非遺品牌活動。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沒有先例可循,需要深化研究的問題有很多。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論述和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努力把實際情況吃透,把政策研究透,把工作做細做實,促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真正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生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