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曲藝類非遺“寧波走書”在奉化保護傳承的生動實踐
發布時間:2017-11-02 11:27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7-11-02

    寧波走書又名“蓮花文書”、“犁鏵文書”,誕生於清朝末期,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主要流行於寧波地區的奉化、鄞州及周邊縣市(區),影響力涉及舟山、台州等地,是浙東地區比較有名的一個地方曲種。時至今日,寧波走書因其通俗易懂的唱詞、跌宕起伏的情節、原汁原味的伴奏以及最接地氣的唱腔,在奉化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08年6月,“寧波走書”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保護“寧波走書”,對於傳承地方民間曲藝,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浙東地方曲種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為此,奉化對“寧波走書”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頗為重視,形成保護、傳承、展示、宣傳、教育等不同功能的基地鏈,並通過多種創新途徑,使該項目的藝術精髓得以進一步的傳承和弘揚。基本做法如下:

    一、拓寬思路,探索寧波走書公演與商演相得益彰的保護傳承新方式
    “寧波走書”作為一項曲藝類的表演項目,要想在新時期豐富多樣的文化娛樂形式中依然呈現其獨特的魅力,演出平台顯得十分重要。
    一是政府搭台,實現公益演出常態化。2017年5月奉化區人民政府印發了《寧波市奉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為奉化的非遺項目保護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近年來,每年安排的公益性寧波走書表演經費12萬左右,用以獎代補的形式發放給傳承人每場1200元。同時奉化文化部門積極開拓公益性演出平台,努力將走書表演轉化為生產力,使其在生產實踐中得到積極保護,實現與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2011年起在奉化電視台開辦電視書場,錄制節目,周一至周五每晚播放,次日兩度重播。該節目已堅持數年,至今已錄制1000余集,並成為當地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二是商演助力,形成“公商結合”新態勢。讓傳承人有舞台可演,讓寧波走書有平台可唱,公益演出與商業演出並駕齊驅。“寧波走書”傳承人努力嘗試市場運作,不僅在奉化扎根,還積極走出當地,在鎮海、北侖及舟山等周邊地區進行商業演出。此外,在很多婚慶、宗祠圓譜大會、開業慶典等場合,均形成了邀請寧波走書助陣的商業態勢。多名傳承人年演出量十分可觀,非遺魅力良好呈現。以一位“寧波走書”傳承人朱玉蘭為例,她長期活躍、忙碌在寧波地區,至少已演出6000多場次,是寧波地區活躍在走書舞台的主要力量,平均每年受邀參與公益性和市場化演出300余場,年收入達到30-50萬元。
    三是品牌打造,擴大寧波走書影響力。“群樂?藝學堂”流動書場國遺項目“寧波走書”進基層活動是奉化文化部門重點打造的品牌項目,已連續舉辦三年。在2015年開展38場試點演出引起強烈反響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流動書場進文化禮堂巡演活動。2016年全年推出108場,2017年計劃安排120場,至今已完成114場。2018年的演出計劃正在制定中,力爭將這項品牌活動持續開展下去。在收獲百姓良好口碑的同時,使得這項傳統的老底子曲藝項目重新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該項活動啟動以來,已走遍了奉化下轄的11個街道(鎮)的主要村落(社區、廣場),三年的巡演活動使得在奉化聽寧波走書成為常態。
    二、注重實效,尋求寧波走書非遺精華與校園文化相輔相成的保護傳承新內涵
    “寧波走書”作為一項以方言表演為主要特色的傳統曲藝,被很多人認為是“老年人特殊的喜好”,傳承人也普遍出現年齡結構老齡化的態勢。如何挖掘新一代年輕力量加入到“寧波走書”的傳承隊伍顯得迫在眉睫。奉化文化部門將“寧波走書”傳承列為工作重點,將目標重點傾向校園。
    一是“進入”校園,讓孩子們感受寧波走書魅力。當“非遺” 搭上了浙江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順風車”,孩子們有了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傳承人走進校園,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中表演寧波走書,很多孩子被走書故事中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
    二是“深入”校園,讓孩子們融入寧波走書情境。2017年,奉化區文化館與奉化區實驗小學達成共同培養計劃,實施“寧波走書”在該校的傳承、培養工作,“寧波走書”也被列入該校的校本課程。在該校一至五年級的學生中,有100多人有意學藝,經初步篩選後,50多人進入最後一輪面試,多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對孩子們的表現打分,最終有30人入選說唱班,經過一個學期的緊張教學,這些小學生已基本掌握寧波走書的唱腔和表演,已能登台演出原創小劇目《巴人傳》,並在各類比賽中斬獲佳績。下一步,實驗小學的走書培訓班還將持續進行,並計劃在鬆岙鎮中心幼兒園開設幼兒唱腔啟蒙班。
    三、立足創新,找准寧波走書傳統經典與現代新作交相輝映的保護傳承新路徑
當“寧波走書”扎根現實並走進市場,是一成不變,還是跟隨時代做必要的創新?奉化文化部門深入思考,認為均不可取其極。因此,傳統和現代應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成契合。
    一是傳承經典,傳唱好傳統優秀劇目。經典的劇目深受百姓喜愛,“寧波走書”傳承人認識到了這一點,所演的劇目多為如《隋唐英雄傳》《薛剛反唐》《紅袍綠袍》《大明劍俠傳》《薛仁貴征東》等傳統長篇書目,這些大書常被老百姓津津樂道且百聽不厭。
    二是挖掘特色,創作新時代本土作品。在充分保護這些傳統劇目的流傳基礎上,還積極探索創作的新方向,圍繞當下時代熱點、中心工作,創作了一批弘揚主旋律、歌頌新時代的走書作品,如反映奉化籍宋代詞人林逋高潔品質的《梅妻鶴子》,抒寫家鄉奉化籍著名作家巴人先進事跡的《巴人傳》,宣揚新農村建設的《和美鄉村》《一隻煤氣瓶》《農民老阿哥》,宣傳五水共治精神的《一對老夫妻》……這些新創作的劇目,在各級各類文藝演出中均精彩亮相,收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