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上海創新機制實施傳承人群研培計劃
發布時間:2017-06-06 15:52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7-06-06
    上海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文教結合。2013年,上海市制定了文教結合三年行動計劃,非遺領域的文教結合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研培計劃試點啟動後,就列入了上海市文教結合項目。上海大學、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率先開展試點,成效顯著。研培計劃全面鋪開後,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踴躍加入。目前,上海共有8所院校入選研培計劃。
    兩年來,上海院校共承接研培任務20期,其中培訓10期、研修10期,累計培訓學員805名,生源覆蓋全國各地,培訓項目涵蓋建筑彩繪、竹刻、錫雕、玉石雕刻、金屬鍛制、掐絲唐卡、藏香制作等各門類。通過研培平台,全國各地的參訓者來到上海,上海本地學員也加入其中,共同學習知識,開闊眼界,跨界交流,增強了對所持技藝的認知和自信,創造了更新更好的作品,提高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一、建立政府和院校間的聯盟機制
    通過兩年的摸索,上海建立了由文化、教育2個政府部門,8所研培院校共同構成的“2+8”聯盟機制,緊密銜接,全程協作,保證研培效果。在方案起草初,市文化和教育部門就會同院校共同審核,確保研培工作定位准確,課程科學,師資權威,生源可靠,後勤有力,預算合理。在學員報名前,由市文化部門聯合各兄弟省市文化廳局,嚴格遵守“跟項目、整建制、成氛圍”的原則,組織全國各地傳承人群報名參訓,同時適當兼顧上海本地學員。在培訓過程中,院校與市文化、教育部門保持緊密聯系,通過新聞、簡報、總結等形式,利用移動端、自媒體等靈活手段,定期互通情況、協商問題、宣傳成效。在開班、中期、結業、展覽、回訪等重要節點,文化和教育部門積極組織動員、了解情況、指導總結。在成果展示時,政府部門在場地、宣傳等方面予以協調支持,組織媒體進行專題和跟蹤報道,指導資源的後續開發和利用,積極鼓勵“學員與院校、學員與當地、學員與學員”間的交流互動。在日常管理上,市文化、教育部門建立例會和聯絡員制度,著力協調解決學員食宿、實地考察、參展參會等問題,同時鼓勵院校之間互相切磋、取長補短。
    二、發揮院校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長
    上海各研培院校在學科和專業方面都有著鮮明的自身特色。我們特別注重加以利用發揮,在實施過程中不一味求全。如上海大學不僅擁有獨立建制的美術學院,還依托旗下的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這一實體,為研培計劃提供了玻璃、陶瓷、首飾、刺繡、漆藝等領域的實踐空間和國際化平台。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是上海唯一獨立設置的藝術設計類高職院校,有著完備的工藝美術教學資源,著重承擔少數民族的異地培訓任務,與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建立了長期合作。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是一所建校僅12年的年輕院校,最大的教學特色是與德稻集團教育機構合作,擁有一批“德稻”國際藝術大師,讓傳承人群有機會近距離與國際頂尖的服裝、工藝美術、產品設計大師對話。同濟大學堅持“非遺保護不僅要向後看,更要向前看”的研培理念,創意設計學院從作品的“設計造型”入手,為木雕、青瓷的傳承人群帶來“作品設計如何回歸生活”的新思考。紡織和服裝設計是東華大學的學科優勢,服裝設計學院立足“染、繡、織、編”等領域,將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技藝領送上時尚T台。上海戲劇學院是全國首個承辦傳統戲劇類研培項目的高校,“木偶戲”、“皮影戲”兩期培訓班開創先河,今後還將在傳統戲劇研培領域進一步探索。華東師范大學借助非遺理論研究優勢,在開展技藝培訓的基礎上,社會發展學院特別注重引導傳承人群“如何正確認識非遺保護”。復旦大學將發揮文物和博物館專業優勢,聚焦“傳統造紙和古籍修復技藝”,著力增強傳承人群在知識、材料、 工具、技術等方面的“內功修為”。
    三、鼓勵探索創新拓展項目
    研培計劃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基於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我們特別鼓勵院校、傳承人群通過研培平台,大膽探索創新拓展項目。上海大學在設立工作站等研培實踐的基礎上,與有關企業合作,創辦“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2015、2016連續2年成功舉辦,受到市民尤其是親子家庭的極大歡迎。在上海大學的運作下,研培優秀作品還登上了上海設計周、德國漢堡手工藝60周年展的舞台。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聯合剪紙、皮影、年畫等各方面專家和傳承人群,認真籌辦“傳承?創新?傳播——首屆剪紙、皮影、年畫對話動漫發展”論壇。
    2017年,根據文化部的總體部署,上海8所院校計劃承辦各類培訓、研修班23批(次)。上海市將以更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嚴謹的治學態度、更強烈的責任意識,繼續做好這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