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山東省青島市人民政府
青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勝地。全市面積1128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871.5萬,轄七區五市,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666.2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第十位。在加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青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大力實施“文化青島”戰略,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奠定了堅實基礎。下面按會議要求簡要匯報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四個納入”,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機制。
1、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黨委政府工作目標。青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市主要領導親自抓,多次深入文化系統進行調研考察,解決問題,分管領導靠上抓,依托文化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各司其職,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年度政府為市民要辦的實事中,每年安排1—2件文化建設方面的實事。同時,全市各市(區)政府在確定年度實事時,也都有文化建設的具體項目。目前,全市所轄12個區(市)全部為山東省文化先進縣(區、市),其中7個躋身全國文化先進縣行列。
2、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近年來,全市投資30多億元,興建和改擴建了青島大劇院、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青島音樂廳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形成了以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為骨干,以基層文化設施網絡為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四級設施網絡,在城區形成了“十五分鐘文化圈”,在農村實現了文化活動場所“鎮鎮有”“村村有”的目標。全市13個公共圖書館中,12個為國家一級館,1個為國家二級館﹔13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均為國家一級館。166處鎮、街道全部建設了綜合文化站﹔ 5263個村、社區建設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動室,佔總數的79%。全市公共圖書館及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藏書達1292萬冊,人均1.5冊。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47處。建設1萬平方米以上大型文化廣場65 處,其中9個廣場被命名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同時,根據城市發展目標及要求,編制了青島市文化設施發展規劃,對市級、區級文化中心、大中型文化設施、基層文化設施等進行合理配置,形成覆蓋全市、層次分明的文化設施體系。
3、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各級政府的考核。相繼制訂出台了《關於開展“文化建設年”活動的意見》、《關於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運用目標管理機制,對公共文化服務中涉及的設施、隊伍、活動及管理提出具體要求,將其量化後列入各市區年度考核。在實施過程中,市局抓各區市,各區市抓街道(鄉鎮),街道(鄉鎮)抓社區(村),通過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確定任務,明確職責。年終,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對文化建設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同時,各(區)市相繼制定文化建設獎勵政策,以獎代補,扶持街道(鎮)、社區(村)文化中心的建設。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4、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文明城市考評。按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的要求,相繼制訂出台了《青島市文化先進區市評選標准》、《青島市文化先進街道(鄉鎮)、先進社區(村)評選標准》,對“兩館”建設、街道(鄉鎮)、社區(村)文化陣地建設、廣場文化活動數量、群眾文化活動隊伍數量、文化活動輔導員管理培訓等都提出明確的標准,作為考核內容。同時,借助青島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契機,各級政府都把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重點工作。市文明委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文明單位評比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有力地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項工作的落實。
(二)建立“三項機制”,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環境。
1、建立規范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有宣傳、文化、發改委、財政、規劃、國資、人事等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涉及的設施、經費、資產、人員隊伍等問題。每季度召開全市文化工作例會,加強各區市之間的信息交流。先後組織召開了全市基層文化建設現場會、全市社區文化建設典型現場會暨基層文化先進表彰會,開展評選表彰了一批文化街道(鄉鎮)、文化社區(村),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同時,加大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2008-2010年,青島市本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出分別為2.08億元 、2.17億元 、2.25億元。
2、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近年來,我們做了一些積極有益探索和實踐。一是注重大文化格局的構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青島大劇院、青啤博物館、煙草博物館、紡織博物館等專題博物館及各類美術館展覽館建設等。近幾年吸納社會資金總投資達20多億元。二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構建和諧社會、共建書香家園”活動,發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捐贈圖書送社區,活動吸引了廣大市民踴躍參加,全市社會各界捐書百萬冊,在全市營造了“愛書、讀書”的良好氛圍。三是整合社會文化設施資源,積極營造“文化家園”,形成了社會共建、資源共享、互動開放的良好態勢。整合社會人才資源,在全市建立文藝人才庫。整合社會文藝節目資源,建立節目資源庫,根據社區居民需求,統籌安排全年的文化活動。
3、建立健全隊伍培訓機制。近年來,下大力氣強化文化服務隊伍的培訓,對市群眾藝術館和各區(市)文化館的文化干部、街道(鎮)的文化員全部輪訓一遍。以街道(鎮)社區(村)為單位,組建文藝表演隊,秧歌隊、合唱團、庄戶劇團、書畫社、戲迷票友社等的文藝團隊,並評選出優秀鑼鼓隊、腰鼓隊、舞龍舞獅隊進行命名表彰。在加強培訓基層文藝骨干方面,採取舉辦培訓班、開辦“社區大課堂”、組織專業文藝工作者進社區等方式。目前全市共有專職群文干部909 人,業余文藝團隊8338支,業余群眾演員5.8萬人,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隊280余支,專兼職放映員400多人。通過各級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全市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和表演隊伍,近三年來,全市文化隊伍共獲得國家、省級獎勵近千項。
(三)採取“三條途徑”,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1、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活動方面,著力打造“音樂之島”、“影視之城”、“歡樂青島”三大城市文化品牌。圍繞打造“音樂之島”,在舉辦國際小提琴和全國小提琴比賽的基礎上舉辦“青島音樂節”。組織專業院團深入廣場、社區、機關、學校進行音樂普及演出﹔圍繞打造“影視之城”,舉辦電影藝術“金鳳凰獎”頒獎禮和中國產電影交易會﹔圍繞打造“歡樂青島”,策劃舉辦了青島市群眾文化藝術節、“歡樂青島大舞台”和“文化四季歌”惠民演出,不間斷地舉辦低票價惠民演出。每年邀請30多個國內外高水平文藝團體來我市演出。組織舉辦“海洋節”、“元宵會﹒蘿卜山會”、“糖球會”、“賞花會”、“田橫祭海節”、“金沙灘文化旅游節”、“市民節”、“嶗山旅游文化節”等重大節慶和民俗文化活動。通過全年2萬多項的不同藝術門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從廣大市民舒心的笑容、爽朗的歌聲、歡快的舞步中反映出青島這座城市的和諧、吉祥。
2、拓展服務對象。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注重統籌城鄉,服務重心下移。市政府出台了《關於建立農村文化發展服務平台的意見》,明確提出3年內建立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鼓勵城市文化資源向農村擴展,並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在融資、用地、稅費等方面給予優惠。對以民間藝人為主體,以村鎮小劇團、秧歌隊、書畫社等為載體的業余文藝團體的組建,每村每年都要舉辦5次以上的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作出具體要求。同時,整合城區文藝人才資源,成立“手足情”藝術團,深入工地演出。在工地建立民工業校、文化驛站、文化書屋,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將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范圍向外來務工人員傾斜,豐富其業余文化生活。同時,組織百余支農村電影隊帶著優秀科技片、故事片深入到千個村庄、年均放映電影6萬場,提高農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3、突出公共服務。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全市44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面向社會免費開放。二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建設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開通了網上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2010年,我市4處圖書館被評為“全省讀者喜愛的圖書館”,在全省名列第一。三是整合全市專業文藝院團和群眾文化骨干成立了青島市群文輔導團,目前全市有群文輔導員1230人,舉辦各類輔導班和講座5600場。四是組織實施“真情演藝真誠奉獻”專業文藝院團“五進”公益演出,推出走進希望小學、走進敬老院、走進鄉村、走進大眾、走進工地等五大版塊五百場文藝演出,全市專業文藝院團下基層免費為人民群眾演出的舉措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二、下一步工作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文化部、財政部在“十二五”開局之初,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上水平的重要措施。青島市委市政府對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高度重視,這是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實施“文化青島”戰略難得的機遇。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被文化部列入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試點城市之一。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我市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市將按照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創建標准和要求,進一步抓好創建的各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提升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水平,對全市所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實施新一輪改擴建,繼續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充分發揮大型文化設施使用效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為市、區市兩級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配備流動服務車,深入鄉村、社區開展圖書、演出、展覽、培訓等流動文化服務。繼續開展廣場周周演、“歡樂青島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
三是進一步提高免費開放文化場館服務功能。充實公益文化場館服務資源,提升辦公自動化水平,擴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推行規范化管理和服務,加強輔導員和講解員隊伍建設。
四是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能力和傳播能力。強化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為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提供內容健康、服務規范、環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聯網服務。繼續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建設,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網上文化服務。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通借通還。
五是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創新研究。積極參與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成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課題研究專家組,面向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進行課題研究公開招標,形成一批課題研究成果,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提供依據。
六是進一步強化政策、人才和投入保障措施。制定出台《青島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文化青島”建設的意見》。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大投入,完善共文化服務體系投入機制﹔優化文化隊伍結構,建立公共文化人才庫,組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策理論研究隊伍,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