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繼往開來 務實創新
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新跨越
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政府
在這裡,就蘇州市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的一些認識和做法做簡要匯報。
一
文化部、財政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開展的此次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是推動全國范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入選城市,我們深切地體會到:
(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既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也是彰顯城市現代文明的重要舉措。蘇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底蘊深厚,傳統文化發達。“蘇州城市因文化而聞名,蘇州經濟因文化而繁榮,蘇州人民因文化而儒雅”,文化已經成為了蘇州的獨特品牌。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文化是蘇州加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理念,將城鄉文化建設擺到城鄉發展的戰略位置,提出“文化蘇州”戰略目標,在傳承好吳文化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將蘇州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文明和諧交融、有機組合,演繹著經濟與文化互動發展、共同繁榮的交響樂章。當前,蘇州經濟社會發展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邁進,更加需要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構建較為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將在更高層面上彰顯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明進程,進一步弘揚“崇文、融合、創新、致遠”的城市精神,真正體現“雙面繡城市”的精髓。
(二)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既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蘇州一直致力於突出城鄉協調、互動、融合,突出民生、民本、民意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我們深知,蘇州要在新時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充分發揮城鄉一體化這一優勢,加快推進,最終實現城鄉同質。文化建設,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則是目前文化建設中最能體現城鄉一體發展成果的環節,也是“文化民生”工程最重要的課題。作為我市在“十二五”新征程上巧發力的一個核心支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加快實現城鄉文化權益“同等”、城鄉文化發展“協同”、城鄉社會文明“同步”。因此,我們必須抓住此次公共文化建設的“難得機遇”,探尋一條新時期文化建設的發展之路、特色之路,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開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新境界,率先基本實現文化建設現代化。
(三)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既是滿足群眾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績斐然的時期:公共文化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穩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不斷創新,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措施日趨健全。2010年,在“江蘇省文化發展績效評價體系”考核中,蘇州位列全省第一。蘇州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也位居全省第一。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大市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在為文化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對公共文化產品、服務、設施網絡、資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滿足市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公共文化需求的壓力正不斷加大。“十二五”時期的蘇州,要想在更高起點實現新的更大跨越,就必須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突出“民生”關懷,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企盼,有效助推我市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
二
對於創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門指示,明確提出“全力以赴,力爭創建成為江蘇省首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發揮蘇州在全省全國的排頭兵作用”的要求。開展此次創建活動,我們的目的並不旨在奪獎牌,爭榮譽,而是為了把創建過程作為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一個過程,作為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樹立城市形象的一種載體,作為凝聚人心、激發斗志、鼓舞士氣的一種動力,作為執政為民、造福群眾的一種責任。
根據文化部、財政部關於示范區創建工作的要求,我們對照示范區創建標准找差距、設目標、定措施,細化出6大類31個項目,共計119子項創建任務,制訂出台了《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蘇府辦〔2011〕54號)和《關於進一步加強蘇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全市鎮(街道)以上黨政領導干部參加的創建動員大會,明確時間表、確定路線圖,專人負責,專項推進。緊緊圍繞“一個總目標”,選准“三個突破口”,推進“五項重點工程”,落實“四項硬舉措”,全面推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
圍繞“一個總目標”:用兩年時間完成創建任務,到2012年底基本建成“設施網絡廣覆蓋、服務供給高效能、組織支撐可持續、保障措施管長遠”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總體水平處於全國先進位置,並力爭向國際同類先進城市看齊。
選准“三個突破口”:一是以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管用為突破口。重點加強鎮(街道)、社區(村)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全面實現三個100%:即100%鎮(街道)建有單獨設置的綜合文化站,100%行政村(社區)建設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中心),100%鎮(街道)、社區建有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人均公益性文化設施面積達0.16平方米,有線數字電視入戶率達95%。同時,建立健全基層文化管理的長效機制,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優化配置。二是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為突破口。按照示范區創建與制度設計研究同步推進的原則,在“十一五”全市建成公共圖書館總分館108個,基本實現各縣級市建制鎮、非建制鎮圖書館分館建設全覆蓋的基礎上,出台《蘇州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構建資源共享、協同採編、統一檢索、一卡通用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構筑新思路,積累新經驗,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三是以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為突破口。堅持“規劃先行”原則,嚴格按照《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的有關要求,按重點、有層次、有步驟地指導推進創建工作。同時,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十二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鞏固提升創建成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推進“五項重點工程”:一是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完善優化工程。在推進市和縣(區)級圖書館、文化館普遍達標的同時,建立健全文化陣地管理的長效機制,完全實現公益性文化設施市、縣及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全覆蓋﹔二是推進數字文化服務升級提速工程。認真組織實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四位一體”基層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等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全面提升文化信息數字化建設的服務質效和服務水平﹔三是推進文化惠民活動品牌創建工程。依托豐富的“江、河、湖、海”歷史文化資源和吳文化獨特優勢,構筑立體、整體、多維、開放的歷史文化節慶平台。統籌實施群星璀璨“我們的節日”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動,不斷提升公益性文化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四是推進公共文化產品創新創優工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繼續著力打造一批能夠站得住、留得下、傳得開,經得起觀眾和時間檢驗的精品力作,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五是推進文化服務人才梯次建設工程。進一步提升隊伍素質,明確崗位職責。逐步擴大培訓覆蓋面,推行持證上崗,將培訓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落實“四項硬舉措”:健全組織保障體系,通過成立以市長挂帥的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與各市、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簽訂責任書,進行年度督查和雙年考評,健全完善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完善經費支撐機制,財政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計算)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創新文化體制機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健全政策法規和績效評估體系,完善地方性文化法規體系,依法對公共文化進行規范管理。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考核。
三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蘇州“十二五”期間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打造“文化蘇州”城市品牌的重大機遇,對加快轉型升級、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榮幸入選首批28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既是上級部門對我們近年來工作的肯定,更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期望和更高要求。我們決不辜負文化部、財政部領導的信任,緊緊抓住示范區創建這個重要機遇,立足自身特色,積極創新實踐,力爭建成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努力為全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經驗、提供示范,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