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動漫文獻從幕後走向台前
發布時間:2015-11-23 09:33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5-11-23

  來源於:中國文化報

 

  中國動畫和漫畫在發展過程中創造了不同載體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歷經歷史滌蕩,僅存寥寥。隨著我國動漫產業的深入發展,挖掘、研究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勢在必行,因為它們不僅承載著中國動漫的過去,也能啟發當下的創作、生產和研究,並逐漸成為產業鏈中的一部分,在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凸顯出文化價值。

 

  動漫文獻收藏漸趨火熱

 

  中國動漫文獻收藏起始於2004年前後,伴隨著國家對動漫產業的扶持而開始。最初,一些民間個人藏家在做專題性收集時,僅將其作為一個小小的門類,未做太多關注,更沒有出現專門的動漫收藏人群,相關藏品也不被看好,價格便宜,有些賣家基本是給錢就賣。以連環畫、海報為例,品相稍好的五六十年代的古典題材連環畫價格在幾百元或上千元不等,而卡通類連環畫一般是20元至50元,卡通題材老海報也就50元左右。

  2008年前後,隨著動漫產業的蓬勃發展,精明的商家預感到動漫文獻收藏的春天已經到來。從2009年至2014年,全國多地出現的動漫陳列館、博物館把動漫藝術文獻收藏從幕後推向了台前,推動了動漫收藏專業群體的形成。

  2010年至今,國內先後建立了10余家不同規模的動漫主題博物館。其中,中國動漫博物館、中國動漫藝術陳列館、上海動漫博物館、上海電影博物館、吉林動畫學院動漫游戲博物館這5家的館藏數量較多,中山漫畫館、常州紡織服裝學院動畫史料館分別以漫畫和動畫為專題,館藏數量亦不可小覷。

  不論是博物館還是陳列館,都需要大量的動漫文獻作為館藏支撐。於是,博物館機構開始在社會上通過購買或捐贈的形式籌集藏品,無形中刺激了動漫文獻收藏,也帶動了動漫學術研究。中國動漫博物館屬於佼佼者,不僅館藏數量居於首位,重要的是藏品比較完整,能成體系地展示中國動漫文化的發展脈絡。

 

  動漫文獻怎麼進入產業鏈

 

  稍晚於動漫主題博物館出現的動漫專場拍賣則將動漫文獻延伸成產業鏈的一個組成部分。2011年,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期間,西泠拍賣公司開創了中國內地首個漫畫拍賣專場。隨後不久,上海朵雲軒也舉辦了首場漫畫拍賣。

  從2011年至今,西泠拍賣公司已成功舉辦了4屆漫畫專場拍賣。從統計結果看,多數拍品超過估價數倍成交,其中,老一輩漫畫藝術家的作品因藝術水准與時代特征,市場行情比較穩定,如萬籟鳴的連環畫《猴子撈月》原稿(全)以27.6萬元成交﹔中國首部彩色寬頻動畫長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哪吒鬧海》8幀起拍5萬元,最終以52萬元成交﹔豐子愷的《滿園春色關不住》在今年春拍中以82.8萬元成交。

  漫畫插圖專場作為西泠拍賣的創新特色門類被推出後,已漸成為中國漫畫拍賣的一個品牌。通過拍賣對漫畫的發展進行梳理,在收藏方向上進行細分,形成了全年齡段參與的氛圍,不僅提升了收藏市場對漫畫這個門類的認知度,也提升了杭州作為“動漫之都”的影響力。

  遺憾的是,拍品較多集中在年畫、連環畫、宣傳畫和傳統漫畫方面,對動畫文獻的梳理還不多,對“新漫畫”的關注也遠遠不夠,在動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動畫作品和一批“文物級”動畫文獻還有待於進一步挖掘。

  在拍賣會之外,近兩年,網絡拍賣也漸漸成為大眾收藏群體的主要渠道,比如淘寶網曾舉辦過宮崎駿等漫畫大家的作品拍賣會,不過,收藏圈內人多集中在孔夫子舊書網和中國收藏熱線這兩個網站上進行藏品交易。

 

  專題動漫文獻展覽悄然形成

 

  近些年,一些老一輩動漫名家的個人藝術館在其祖籍地紛紛成立,如華君武藝術館、張樂平藝術館、豐子愷紀念館、黃堯工作室、黎青藝術館等。這些藝術館在成立時都會舉辦專業研討會及相應的作品展覽,專業策展人的介入適時提升了這類文獻性、專題性漫畫展覽的規格和影響力。

  國內第一次集中展示動漫專題文獻應是在2008年。那一年,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在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張慧臨的倡導下,成立了萬氏兄弟紀念館,開館時展示了萬籟鳴、萬古蟾的部分手稿以及大量動畫海報、老照片等。

  此次展覽隻能算是開了個頭,在業界小圈子裡有所影響。2009年10月,由扶持動漫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承辦的首屆中國動漫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該展“第一次將動漫藝術作為一個整體在國家美術最高殿堂集中亮相﹔第一次將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的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動漫藝術名家名作原稿、手稿、原畫等成果匯集在一起,並適當兼顧新中國成立前的少量優秀作品,除新時期動漫作品外(新時期動漫大部分為電腦創作),展覽以原稿原畫原作為主,少數珍貴作品則以電腦CG技術還原的高彷真復制品代替”。

  這次大展的社會影響不言而喻。2013年,第十屆中國國際動漫節舉辦了以動畫海報為主題的“中國經典動畫掠影展”,共展出近百件中國動畫電影海報,囊括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如《小小英雄》(1953)、《驕傲的將軍》(1956)、《大鬧天宮》(1961)、《人參娃娃》(1962)、《孔雀公主》(1963)等,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展覽後,這批海報悉數捐給了中國動漫博物館。

  上述展覽均以歷史為線索,展示了中國動漫的發展歷程。隨著動漫文獻的挖掘和整理,展覽內容也越發類型化和專題化。比如知名動漫文獻收藏家“空藏”兩年多來在北京、濟南、石家庄、洛陽等地,陸續舉辦了“《天書奇譚》上映30周年紀念特展”和“想你時,你在鬧海——哪吒文化展”,展品包括人物設定稿、分鏡頭台本、動畫賽璐珞、完成台本、海報、門票、火花等各類資料和實物。2014年5月,中國美術學院數字動畫學院與筆者聯合舉辦了“緣起——動畫文獻聯展”,該展分為動畫電影《大鬧天宮》50周年文獻紀念展和日本月岡貞夫教授捐贈的3000余件動畫手稿和文獻資料展。之後,該展覽相繼在第十一屆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亮相。

  總的來說,隨著動漫文獻的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國動漫在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必將重視發展動漫文化。隻有源遠流長的動漫文化得到更廣泛的、更深入的傳播,中國動漫的未來才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