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京津冀文化產業迎來協同發展新機遇
發布時間:2015-12-18 08:35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5-12-18

  本報記者 蔡 萌

  

  “京津冀協同發展,文化要先行,政策要協同,要差異化發展。”12月13日,“落實五中全會精神,推動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京津冀地區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文化產業專家學者就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話題展開熱議,並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實用性的新思路、新觀點和新建議。

 

  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任重道遠

 

  分析京津冀地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北京市文資辦副巡視員楊永安認為,“京津冀城市群內部差異和兩極分化嚴重,距離理想的城市群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們面臨著良好的機遇。”未來將有更多的資金、人才開始轉向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

  他就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建議抓京津冀文化產業的布局工作,二是建議抓京津冀文化產業發展重點環節,三是建議重點關注執行問題、增速問題和人才問題。“京津冀地區文化產業的差距是長期形成的,如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遠高於其他區域,要想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落實協同發展,必須要嚴格制定切實可行、有針對性的框架和規則,加強執行力。要通過認真的研究分析和論證提出設置適合京津冀文化產業的增速,特別要防止不顧自身資源和社會承受限度的冒進傾向。此外,目前京津冀需要一批文化企業家和文化創新人才,這是實現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楊永安表示。

  “談到協同發展,搞活動相對容易,如何通過市場機制讓這些文化資源有序地流動,提高文化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這需要深入思考。”天津市文廣局法規處處長宋文峰認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企業和社會力量的作用發揮不夠,原因主要與協同發展的階段性、文化工作自身性質、現階段市場和社會發育不足有關。他認為,促進京津冀共同服務一體化發展,需要政府部門轉變思路,實現管辦評分離、需要規范社會組織、需要相配套的國家政策、把滿足公眾需求作為抓手。據他透露,在運用市場機制社會市場力量推進公共一體化服務方面,天津將採用多個舉措,如准備建立面向京津冀政府機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措施等。“現在我們正在和有關部門研究,准備推出2016年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目錄,計劃打破區域所有制及行業界限,面向京津冀統一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尤其是公益演出、展覽、培訓等項目。”

  在探索社會化運營方面,天津文化中心大劇院的建設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案例。據了解,該劇院投資方是國企,運營方是北京的民企,而管理方則是政府部門,在引進歌劇、交響、芭蕾等演出時,政府會給予相應的補貼。“這也促進了京津冀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宋文峰說。

 

  破解難題需打破城市界限

 

  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近兩年,業界提出了許多方案,如擴大北京市的空間范疇,對京津冀區域進行小調整等。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齊勇鋒認為,破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問題,要從發展的未來及整個格局之間,城市和城市群在未來發展的格局中來看。要解決“行政割據”的問題,在現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考慮設立一個半官方的國家派出機構,負責協調、整合、規劃、組織,促進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我們要從城市和城市群在未來發展的格局來看待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城市群在一個國家甚至在整個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發展結果已經打破了行政界限。”齊勇鋒認為,京津冀要達成城市群的目標,還需深化改革。“特別是在文化產業方面,圍繞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來深化改革,我們還需做很多工作。”

  對此,騰訊微博政務負責人何建紅也深有同感。她從“互聯網+城市服務”的視角出發,認為未來“互聯網+文化”具有廣泛的前景,其中,科技與文化融合是必然趨勢。“互聯網打破了城市之間的界限,是未來破解京津冀行政區割問題的重要工具。”何建紅說。

  那麼,具體到一個行業、一個機構、一家企業,城市間的界限又當如何打破?今年,北京國際設計周攜手北服創新園與保定容城縣簽訂了服裝產業的系列項目,把行業的創新設計帶去容城,同當地服裝產業融合。據了解,目前通過對接會、訂貨會等,已經促成了一些產業項目的直接對接,這為業界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保定佔據著河北省服裝產業55%的產值,有近945家服裝企業,個體服裝加工戶達2000余家,2014年實現產值達235億元。但很少有人知道河北品牌的服裝,因為都是小品牌甚至無品牌,企業創新含量非常低。”北京國際創意設計周組委會副主任曾輝直言。“與容城的合作是一次初步嘗試。京津冀協同發展不能隻是籠統地說扶持,而要發揮北京在創意設計領域的優勢,思考如何能夠利用這些優勢直接對接產業。容城產業轉型升級本身已非常急迫,我們將進一步加大以設計、版權為核心的合作模式,讓容城的服裝企業改變過去以抄襲、山寨為主,靠低成本生產模式發展的路徑。”在曾輝看來,過去的京津冀區域已經在文化創新體系上形成了差異化格局,本身已具有互補性,所以協同發展是必然的。

 

  協同發展要把握好四個關系

 

  藝術科技研究所副研究員許立勇以城鎮文化建設指數模型(UCI)為分析框架,認為應該加快京津冀地區各個城市群文化建設協同發展布局,加快推進北京、天津等文化建設先進地區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以京津冀各城市文化發展水平為基本標准,從協同角度構建京津冀文化主題功能區,打造不同城市之間的功能銜接梯次,促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和京津冀一體化水平。

  “所謂‘協同性’,核心問題是要打破壁壘,推動要素的資源流動。協同發展應該是在尊重自有競爭,尊重市場力量的前提和基礎之上來加強頂層設計,重視協調和磋商,而且要有中間緩沖地帶,讓資本力量發揮競爭的作用。”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認為,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要把握好四個關系:一是協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核心是打破壁壘、突出優勢﹔二是頂層設計與自由競爭的關系,要實現行政力量和市場力量有機結合﹔三是盤活存量與拓展增量的關系,既要盤活存量更要重視拓展增量﹔四是用力和借力的關系,要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與其他部門交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