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來源自:中國文化報 宋 磊
最近結束的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我國今年乃至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會議的關鍵詞之一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那麼,在動漫產業領域,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首先,應該清楚認識我國動漫產業供給側結構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從供給主體上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自由競爭格局正在向壟斷競爭格局轉變。以騰訊、奧飛、光線等為代表的上市企業,正在加緊收購優質中小企業、小微團隊的步伐。但是應該看到,中國式動漫資源的壟斷競爭和美國以迪士尼等五大片方為代表的壟斷競爭有著本質的不同:匯聚中國動漫資源的“核”企業原先要麼是做實體產業的,要麼是做互聯網的,要麼是做發行的,都沒有經歷長時期的動漫創作規律的打磨,它們在資本、渠道、概念上的優勢要遠遠大於其創作優勢,所以,由此聚攏起來的動漫中小企業很難獲得創作上的指導,甚至可能會喪失原先的創作活力。
二是從供給產品上看,總體依然可以概括為優質作品供給不足,劣質作品產能過剩。文化產業雖然是新興產業、綠色產業,但依然可能像傳統的鋼鐵、煤炭產業那樣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依然可能誕生大量垃圾次品。前些年因政策補貼而蜂擁而入動漫行業的不少企業制作了大量質量低劣、無法播出的動畫系列片,中國電視動畫年產量一度飆升至26萬分鐘,這兩年回歸到13萬分鐘,可以說是在市場的引領下提前開始了供給調整。但另一方面,這一兩年動畫電影、網絡動漫熱度極高,大量資本涌入,市場准入門檻很低,很多企業抱著玩票、豪賭的心理在制作動漫產品,有可能重蹈在電視動畫領域曾出現的劣質作品產能過剩的問題。
三是從供給內容上看,有文化含量、情感含量、藝術含量的國產動畫作品仍然鳳毛麟角。一方面,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簡單模彷日本、美國動畫的作品,它們的人物設計、劇情結構、價值取向都是外國化的,說是國產動畫,但實際就是國外動畫的低質彷品﹔另一方面,以打暴力牌、情色擦邊球、庸俗惡搞為主要噱頭的動畫作品依然大行其道,尤其是在網絡動漫領域。而政府所倡導的表現中國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作品,很多又存在教條無趣的問題,沒有真正把中國文化精髓用藝術審美、故事情節、商業規劃展現好、包裝好。
就上述三方面而言,我國動漫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還相當艱巨,以下三個要點需要考慮到:
一是要從供給數量向供給質量轉變。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消費需求。在電視動畫上我們的思路已經有很大轉變,在動畫電影方面,我們也要提前進入質量導向思維,不能以“今年上映四五十部、明年上映六七十部”為美,而要以“出現多少類似《西游記之大聖歸來》這樣的高峰作品”為美。在市場准入方面,應該適當控制動畫電影的數量,把更多的排片空間留給那些更有質量和誠意的作品。
二是要從供給產品向供給文化轉變。提高中國動漫市場需求最根本的動力來自於動漫消費文化的普及,即構建起像美日那樣猶如空氣般存在的動漫消費氛圍。中國動漫消費文化目前還不夠普及,很多人依然認為動漫是給小孩子看的,大部分人還不認同“國產動漫”這四個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一是“補短板”,什麼是短板?對中國動漫產業來說,消費文化就是目前的短板。如何“補短板”?這就需要政府推出一些普及動漫文化的政策或活動,告訴消費者為什麼動畫是值得被消費的,告訴家長為什麼孩子在課余時間看一點動畫是有利於其身心健康成長的……同時,動畫企業在創作動漫作品時,不能僅僅做出產品就夠了,而要更加用心去思考並實踐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文化含量、情感含量、藝術含量,這樣才能做到從供給側給市場一個持續消費的理由。
三是要從供給作品向供給功能轉變。厲以寧在解讀供給側改革時用了“寺廟賣梳子”的例子,很精彩——同樣是到寺廟裡賣梳子,有的人把梳子賣給和尚梳頭用,就一把沒賣出去,而有的人讓寺廟把梳子當成給香客的禮品,就賣了上千把。同樣的梳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別?就是看有沒有功能上的創新變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講到供給側改革時提出,要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什麼是全要素生產率?通俗的說,就是在各種生產要素保持不變時提升生產率。人、財、物這些生產要素都不變,怎麼能讓生產率提升?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要依靠創新功能。如果隻是把動漫當成動漫,那就不能從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中要效益,必須看到動漫的其他功能,比如渠道價值、媒體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