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供給發力 節日可以很“文藝”
發布時間:2017-02-13 14:47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7-02-13
    來源於:經濟日報  

  

  最近,與家人一起看電影、境外游、逛廟會、觀展覽成了不少人春節假期主要的文化娛樂方式。同時,人們仍然覺得不“解渴”,不少人吐槽電影票房與板磚齊飛、相似的小吃烤串充斥各地廟會。這反映的是春節文化消費市場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

  細細思考,這也是文化產品供給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總量規模空前,單一化、同質化問題嚴重,精品供給不足,真正被社會大眾充分消費、充分認可的精神產品更是少之又少。春節假期,本就潛力巨大的文化消費市場需求有了更強烈的釋放意願,上面提到的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的矛盾也就在這段時間集中爆發。

  怎麼破?推進文化供給側改革、增加有效供給是根本。具體到春節文化消費,有兩條路可以試著走走看。一條路,繼續深入挖掘春節的文化內涵,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春節本身就是文化現象,春聯、年畫、燈籠等是標志性年貨。需要我們去做的,就是改革創新這些傳統年貨,使其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趣味﹔創新開發新年貨,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拿出“人見人愛”的文化產品。另一條路,圍繞“合家歡”的概念,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對春節文化消費來說,“合家歡”針對的是全齡化消費者,這也是春節檔電影主要以通俗性、情感線、正能量、大團圓等來塑造故事和形象的原因所在,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看點”。隻是,大多數春節檔電影關照到上述要素的同時,卻忽略了藝術性和思想性,才弄得不盡如人意。當然,除了電影,博物館等文化場所也能生產出合家歡主題的產品。比如博物館,既可展示歷史史實和文化內容,又可設置讓家庭參與其中的、與春節傳統文化相關的手工藝制作。若果真如此,定能成為不少人合家歡聚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