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產業發展司
產業發展司
讓“春節經濟”拉動文化內需
發布時間:2017-02-13 14:48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7-02-13
    來源於:經濟日報  

  

  將“春節經濟”轉化為百姓日常文化消費的剛性需求,讓文化消費常態化,需要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為文化消費帶來更多新型文化產品形態、消費模式。

  剛剛過去的春節長假,文化消費市場可謂精彩紛呈。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最新信息顯示,今年是旅游過春節最火的一年,全國接待游客達3.44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233億元,同比增長15.9%。電影市場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其中僅大年初一當天全國票房就達8.02億元,再創單日票房新高。文化消費市場頻頻創出新紀錄的背後,折射出我國加快步入消費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人們對精神文化消費品的要求也更高了。同時,也應看到春節的文化繁榮多為短期爆發性消費。一方面,在傳統佳節合家團聚,大多數人有了休息時間,文化消費需求在這段時間得以集中釋放﹔另一方面,從整體上看,我國居民文化消費在總體消費中的規模和比重依然較低。

  因此,如何將春節期間短時的爆發性消費轉化為人們日常文化消費的剛性需求,是一道必須破解的命題。讓文化消費常態化,需要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鼓勵文化產品供給者創作生產出更多適應市場需要、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為文化消費帶來更多新型文化產品形態、消費模式。

  如今,互聯網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創造了文化消費的“長尾效應”。也就是說,老百姓多數文化消費需求集中在需求曲線頭部,那些個性化的零散需求在需求曲線上形成了一條長長的尾巴。當所有“小眾”需求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主流市場更大的市場。這就帶來了一個啟示,要迎合互聯網時代消費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通過准確的文化消費大數據來引導文化企業,從而提供更多類似私人訂制、更有個性和特色的文化消費產品。此外,還要培育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用更加親民的價格喚醒百姓的“文化內需”,讓文化產品更接地氣地走進百姓,擴大群眾文化消費空間,增加文化消費頻次,增加文化消費在社會總消費中的比重,使文化消費成為人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