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實體經濟復蘇乏力,高產出的文化創意產業成了一抹難得的亮色 文創市場:有特色還需有創意
發布時間:2017-02-13 14:56
來源:
編輯:產業發展司
信息來源: 2017-02-13
來源於:工人日報
2017年,我國將全面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允許文創產品收入納入預算統一管理、鼓勵社會力量與文博單位深度合作等一系列“政策紅包”,調動文博單位、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文化消費。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實體經濟復蘇乏力,高產出的文化創意產業成了一抹難得的亮色。雖然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快,全國各地也涌現出了一批有特色、頗具潛力的文化創意項目,但是縱觀整個文創產業,既沒有出現“整體性崛起”的態勢,也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近幾年文創園區受到市場瘋狂追逐,地方政府以及各路資金蜂擁而至,文創園區也遍地開花。然而,目前產業園區的標志性項目數量太少,雖然各地都建立了不少文化園區,在商業模式上卻始終難有突破。不僅要有特色更要有創意,這已經成為國內文創市場亟待改善的現狀。中國文創市場不缺乏文化產品,但卻缺乏文化精品,中國的文創產品或服務中單次性消費大多數停留在體驗層面,回頭客不多,文創產業要真正發揮出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尚待整個社會原創意識的覺醒和創新思維的爆發。對此,專家指出,首先要利用好“文化+科技”思維,應在現代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打通上下游環節,構建影視、游戲、動漫、網劇及其衍生品的文化產業鏈,提升產業層次。同時,不但要“走出去”,還要“走進去”,最大限度減少“文化折扣”現象。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李小磊著眼於“文化+金融”,建議探索設立對外文化產業基金,加強金融合作,把融資、項目落地結合起來,“扶強扶優”而不是“扶貧扶弱”,給文創產業“走出去”最實質的扶持。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陳立恆表示,兩岸之間的文化產業合作已由攜手交流走向產業落地,目前兩岸文創人員完全可以以“1+1>2”觀念來合作,共同挖掘絲路商機,面向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