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化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回顧2013年,科技與文化融合之觀念漸入人心。國家相關部門紛紛啟動和升級科技類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寬帶中國”戰略出台、
基礎設施建設為科技提供保障
2012年《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的出台,標志著“科技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正式成為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戰略之一。2013年,國家進一步加大文化科技產業發展和投入,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保證了文化與科技的穩步融合和發展。
解開歷史謎團的“鑰匙”
2013年,文化與科技融合諸多領域異軍突起,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重視,並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在這些牽頭領域的帶領下,科技對文化的推進作用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與認可。
運用科技手段進行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攻克傳統考古無法解決的歷史謎團,探尋中華民族之起源,是近年來考古領域的熱點話題。
2013年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成果豐碩,也是備受矚目的一年。
虛擬現實技術成為藝術展示新形式
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等概念在科技的推動下日漸豐滿,為觀眾提供了更為便捷、豐富的服務內容,極大拓展了傳統博物館等的功能范圍。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虛擬現實(VR)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手機、GPS相結合,助力於參觀:游客通過下載手機程序,借助GPS定位,即可通過手機獲得景區的介紹。此外,二維碼、手機移動服務軟件等新技術紛紛進入博物館、美術館等,增進了觀眾的參與互動,進一步推動了博物館等機構“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的轉型。
虛擬展示除在博物館等機構展現外,在舞台表演等領域也有應用。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前景非常廣闊,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虛擬現實時代”的來臨將催生一種新興而獨立的藝術門類——虛擬現實藝術,簡稱VR藝術,即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媒介手段的藝術形式,借助其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的特點,結合人機交互技術,極大地拓展了舞台表現力和感染力,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藝術環境和現實情況下不能實現的夢幻場景。2013年諸多成功的案例向觀眾展示了虛擬現實技術無限的生命力。
數據分析在文化領域大顯身手
如果盤點2013年科技領域的關鍵技術,大數據必定榜上有名。結合雲技術,將海量數據存儲、擷取、管理、分析處理,可以提供非常精准而有效的數據資源,進而在諸多領域產生革命性的推動作用。許多業內人士不禁感慨“得數據者得天下”。
結合數據庫的海量存儲功能與科技檢測手段,將藝術品進行科學檢測與備案,成為文化領域數據庫應用的一大亮點。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承擔相關國家課題,為藝術品的鑒定提供科學可信的“證據”。2013年,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與雅昌文化集團等機構合作,一個全國性的藝術品科學備案行動正在逐步展開,一種新型文化業態逐步形成。
電影、電視行業已開始嘗試運用大數據進行收視率甚至觀眾體驗的分析,一位名叫亞歷克西﹒柯克的前華爾街數量分析師嘗試在公映電影《Many Worlds》時,通過讓觀眾佩戴傳感設備監測他們的腦電波、心率、流汗多少和肌肉緊張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獲得觀眾體驗。美國Netflix公司在美劇《紙牌屋》的制作、營銷、發行等所有環節中收集觀眾行為,用分析結果來指導內容生產。這無疑為電影電視領域除傳統的票房和收視率作為評估標准外,提供更為細化的分析模式。
科技展現“親民性”特征
3D打印、可穿戴設備、人機交互、大數據、雲存儲……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對2013年的科技熱詞盤點一二。這一現象充分表明,2013年的科技成果越來越“親民”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不再是大型企業實驗室、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門的專利,而是更多貼近百姓生活,在操作便捷、創新生活的領域綻放光芒。在這些“親民”的科技推動下,許多專業性強的文化產業的成本逐步降低,操作愈發便捷,公眾在家中即可享受科技成果帶來的新奇體驗。
似乎在一夜之間,3D打印成了媒體乃至大眾關注的熱門話題,3D打印機出現在各個科技展會。許多人不禁感慨,3D打印讓所有人成為造物主。除博物館以3D打印修復文物、影視界以3D打印制作模型和道具外,3D打印已受到個人制造者的關注,現今網絡上已有專門的3D打印定制網站,花費幾十元至幾百元,就可以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這一網上定制形式,也許會成為3D打印技術向公眾普及的一條有效途徑。
從谷歌眼鏡、安卓系統智能手表,到運動手環、智能腕帶,可穿戴設備已成為潮流的代名詞。但是可穿戴設備的前途仍有待進一步觀察,能否克服可能存在的問題,並最終成為符合普通人生活習慣的物美價廉的高科技產品,這才是其能否被認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