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科技教育司
科技教育司
文化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發布時間:2014-03-06 15:54 來源: 編輯:科技教育司
信息來源: 2014-03-06

 文化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回顧2013年,科技與文化融合之觀念漸入人心。國家相關部門紛紛啟動和升級科技類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寬帶中國”戰略出台、4G技術推向市場等,從宏觀層面對文化科技領域予以支持﹔部分行業中科技與文化融合異軍突起,如科技考古、博物館數字化服務、電影電視領域大數據分析、科技手段對藝術品進行備案認證等,文化科技無疑成為最前沿、最令人期待的發展領域﹔更為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親民”性,許多最新的科技成果產生之時即著眼於公眾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可穿戴設備、3D打印、人機交互技術、虛擬展示、數字化出版等無一不是如此,新科技的應用,使文化以嶄新的形式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同時,電影拍攝、繪畫創作、藝術設計、音樂演奏等專業領域不再遙不可及,而是開始真正融入公眾生活。 

  基礎設施建設為科技提供保障 

  2012年《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發展規劃》的出台,標志著“科技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正式成為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戰略之一。2013年,國家進一步加大文化科技產業發展和投入,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保證了文化與科技的穩步融合和發展。529,國務院通過中央政府網站對外發布了《“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其中提升文化領域的創新能力是規劃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規劃從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手段和內容兩方面,對提升文化領域創新能力進行部署﹔6月,2013年度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評審結果揭曉,“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和傳播渠道建設研究”“公共電子閱覽室的新形態實現研究”等16個項目獲立項,表明政府部門秉持科技帶動文化發展之戰略,繼續對文化與科技融合領域予以重視與支持。 

  817,國務院發布了“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部署未來8年寬帶發展目標及路徑,標志著寬帶首次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隨著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不斷深入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解決帶寬問題,實現高速寬帶,寬帶網絡產業鏈才可不斷發展與完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才能穩步提高。 

  124,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正式發放了第四代移動通信業務牌照,中國正式進入了4G時代。4G的到來讓眾多科技相關的領域都為之興奮,突破移動網速的瓶頸後,高清視頻播放、雲端游戲、多媒體即拍即傳、高清會議視頻、智能家居、3D立體導航等新產品、新應用將大規模爆發,更多的行業將進入智能時代。業內人士預期,在未來幾年,中國4G市場將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而非3G初期的漸進式增長。4G時代改變的將不僅僅是移動網速,更有可能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乃至整個互聯網產業的結構。 

  解開歷史謎團的“鑰匙” 

  2013年,文化與科技融合諸多領域異軍突起,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重視,並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在這些牽頭領域的帶領下,科技對文化的推進作用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與認可。 

  運用科技手段進行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攻克傳統考古無法解決的歷史謎團,探尋中華民族之起源,是近年來考古領域的熱點話題。319,“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通過了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的專家驗收。項目自2010年啟動以來,建立了相關技術方法及規范標准,提高文物出土現場環境監測技術水平,為各種探測技術在探源工程中的應用提供了標准化試驗平台等,並對文明探源的過程、特點等重大問題進行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與總結。 

  2013年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等領域成果豐碩,也是備受矚目的一年。1111,復旦大學相關課題組通過現代基因反推,確定了曹操家族DNAY染色體類型,解開了流傳千年的曹操的身世之謎,並再次掀起關於曹操墓的爭論。同時,莫高窟地震監測系統實現對文物保護環境的全天候震動監測,防止自然災害因素對莫高窟的毀滅性破壞﹔陝西歷史博物館向公眾展示了3D打印技術在文物修復領域的應用,3D打印不僅免去翻模等繁瑣的程序,而且降低了修復過程對文物的損耗,可謂又快又便捷。 

  虛擬現實技術成為藝術展示新形式 

  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等概念在科技的推動下日漸豐滿,為觀眾提供了更為便捷、豐富的服務內容,極大拓展了傳統博物館等的功能范圍。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虛擬現實(VR)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手機、GPS相結合,助力於參觀:游客通過下載手機程序,借助GPS定位,即可通過手機獲得景區的介紹。此外,二維碼、手機移動服務軟件等新技術紛紛進入博物館、美術館等,增進了觀眾的參與互動,進一步推動了博物館等機構“以藏品為中心”向“以觀眾為中心”的轉型。 

  虛擬展示除在博物館等機構展現外,在舞台表演等領域也有應用。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前景非常廣闊,許多業內人士認為,“虛擬現實時代”的來臨將催生一種新興而獨立的藝術門類——虛擬現實藝術,簡稱VR藝術,即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媒介手段的藝術形式,借助其超文本性和交互性的特點,結合人機交互技術,極大地拓展了舞台表現力和感染力,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藝術環境和現實情況下不能實現的夢幻場景。2013年諸多成功的案例向觀眾展示了虛擬現實技術無限的生命力。 

  數據分析在文化領域大顯身手 

  如果盤點2013年科技領域的關鍵技術,大數據必定榜上有名。結合雲技術,將海量數據存儲、擷取、管理、分析處理,可以提供非常精准而有效的數據資源,進而在諸多領域產生革命性的推動作用。許多業內人士不禁感慨“得數據者得天下”。 

  結合數據庫的海量存儲功能與科技檢測手段,將藝術品進行科學檢測與備案,成為文化領域數據庫應用的一大亮點。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承擔相關國家課題,為藝術品的鑒定提供科學可信的“證據”。2013年,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與雅昌文化集團等機構合作,一個全國性的藝術品科學備案行動正在逐步展開,一種新型文化業態逐步形成。 

  電影、電視行業已開始嘗試運用大數據進行收視率甚至觀眾體驗的分析,一位名叫亞歷克西﹒柯克的前華爾街數量分析師嘗試在公映電影《Many Worlds》時,通過讓觀眾佩戴傳感設備監測他們的腦電波、心率、流汗多少和肌肉緊張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獲得觀眾體驗。美國Netflix公司在美劇《紙牌屋》的制作、營銷、發行等所有環節中收集觀眾行為,用分析結果來指導內容生產。這無疑為電影電視領域除傳統的票房和收視率作為評估標准外,提供更為細化的分析模式。 

  科技展現“親民性”特征 

  3D打印、可穿戴設備、人機交互、大數據、雲存儲……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對2013年的科技熱詞盤點一二。這一現象充分表明,2013年的科技成果越來越“親民”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不再是大型企業實驗室、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門的專利,而是更多貼近百姓生活,在操作便捷、創新生活的領域綻放光芒。在這些“親民”的科技推動下,許多專業性強的文化產業的成本逐步降低,操作愈發便捷,公眾在家中即可享受科技成果帶來的新奇體驗。 

  似乎在一夜之間,3D打印成了媒體乃至大眾關注的熱門話題,3D打印機出現在各個科技展會。許多人不禁感慨,3D打印讓所有人成為造物主。除博物館以3D打印修復文物、影視界以3D打印制作模型和道具外,3D打印已受到個人制造者的關注,現今網絡上已有專門的3D打印定制網站,花費幾十元至幾百元,就可以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這一網上定制形式,也許會成為3D打印技術向公眾普及的一條有效途徑。 

  從谷歌眼鏡、安卓系統智能手表,到運動手環、智能腕帶,可穿戴設備已成為潮流的代名詞。但是可穿戴設備的前途仍有待進一步觀察,能否克服可能存在的問題,並最終成為符合普通人生活習慣的物美價廉的高科技產品,這才是其能否被認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