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科技教育司
科技教育司
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發布時間:2014-03-06 15:56 來源:科技教育司 編輯:科技教育司
信息來源:科技教育司 2014-03-0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本期主講嘉賓 

  閆泓多 :中共長春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教師 

  黃禹銘: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具體的論述中,明確指出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任務要求,這表明文化科技創新作為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仍將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點。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現今中國,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已經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創新對於國家在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抓住科技實力迅速提升這一良好機遇,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步伐,提高文化發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從促進文化又好又快發展來看。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為文化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搭建了更為寬廣的平台,突破了文化傳播的局限,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當前,文化的物質載體也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商品屬性,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發展正處於從傳統方式向產業化模式發展的轉型期,科技創新成為文化發展方式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加強科技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不僅能夠優化文化發展的結構,提高文化發展的質量,加快文化發展的速度,更能提升文化發展的層次。 

  從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看。現代高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極大拓寬了文化的傳播途徑。影視傳媒、網絡平台、電子閱覽器等文化樣式的日益豐富,擴大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享受方式,也激發了全民文化的活力。因此,我們必須順應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加強科技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增強文化的滲透力、感染力,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從掌握國際文化競爭主動權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背景下,國際文化競爭越發激烈。在這場文化實力的較量中,各國都在尋求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以便在全球文化競爭格局中搶得先機,佔據有利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科技發展的水平決定了文化影響力的大小,誰能夠更加快速地把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誰就有可能佔據文化制高點,擁有文化競爭的主動權。要想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爭取更多的文化利益,就必須做好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工作。 

  二、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文化與科技融合所體現出的高度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於文化與科技之間內在關系的深刻認識。 

  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看。一方面,文化與科技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從歷史上看,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前奏是文藝復興,如果沒有文化領域的偉大進步,就不可能促使近代科學的誕生,也不可能發生改變人類命運的科技革命。反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會帶來文化領域的深度變革。無論從文化的物質載體及傳播方式,還是到文化的制度設立與形態變遷,都深深地被科技變革所影響。另一方面,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內在訴求是一致的。目前來看,產業化已經成為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其本身需要高度的協同性。這種協同性不僅表現在文化產業內部各個環節之中,更表現在區域的協同與不同產業之間的協同。而科技創新經歷了由單向到雙向再到多向的發展歷程,協同創新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創新模式。其實質性內涵就是眾多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文化與科技的發展都呈現出高度的集成性與綜合性,使文化科技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種以科技作為支撐的文化形態正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目的所在。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體現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中華民族歷來以悠久的傳統文化而自豪,以其作為民族的精神標識。同時,又有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黨的先進理論為文化事業發展指引方向。但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物質文明的作用以及西方外來文化的入侵下,逐步發生著改變,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經受著沖擊和考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並強調文化與科技融合,宣傳中華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行為本身就彰顯了一種積極的態度和強烈的自信。另一方面,體現了對克服科技負面影響的高度自信。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人類生活空間逐步擴展,具有現實與虛擬兩種空間方式。大眾傳媒渠道的增多,使得信息量幾何式上升,嚴重考驗著人們的承載力和判斷力。科學技術的大量應用,在極大便捷人們生活的同時,傳統文化也在這種“快速思想”和高生活節奏中逐漸勢弱。在這種背景下,強調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本身就彰顯出強烈的文化自信,表明了克服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決心。 

  三、建成具有科技支撐的文化形態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其實質是借助科技創新促進新型文化業態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節約化、專業化水平。但也要認識到我們運用現代科技發展文化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強,科技成果在文化領域的成功轉化率還不高,優秀的文化科技人才隊伍還不大,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面對這些問題與挑戰,我們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一要不斷拓寬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提升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二要注重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提高文化產業的集約化與綜合化水平﹔三要進行文化科技的核心技術研發,搶佔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四要建立完善的文化傳播體系,大力提升文化的表現力與滲透力﹔五要進行專項的文化科技人才培養,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六要合理制定扶持政策,提供有力穩固的制度保障。 

  最後,我們應該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戰略高度上充分認識科技對於文化發展的支撐作用,深刻理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要意義,為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日前,第四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河南省淮陽縣開幕。來自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河北、湖北、江蘇、江西、陝西、湖南十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競相登場亮相,為當地群眾和游客奉獻了一道民俗文化盛宴。這是參加“非遺”展演活動的江蘇省留左大鼓表演團在現場表演《普天樂》。 

  (新華社發) 

  從文化復興走向文化強國 

  黃禹銘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立足於社會主義大發展的重要階段,文化的含義與時俱進,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成就中國社會主義下的文化繁榮,打造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用文化打造特色,用文化引領風尚,用文化走向復興,用文化帶動發展。 

  自古,有一條血脈,流經天涯海角,滋潤千萬華夏兒女﹔有一陣春風,貫徹古往今來,帶動千年文明進步﹔有一股力量,推動社會主義,興起中國特色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之中,最具特色的一章——文化,氤氳中國最古老的力量,復興中華最特色的思想,發展從現實中走來,這才是一條永遠不會干涸的命脈。而如今,打造屬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引領世界文化以及文明風尚,走向文化復興、國家富強的未來。 

  縱觀歷史長流,文化推進著每一步的發展,從古代的“百家爭鳴”到近代的“百花齊放”,適應著歷史潮流的文化在不斷發展。而如今,在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號召之下,文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在本階段不可忽略的一項實力創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以下三點性質: 

  第一,時代性。時代,這是一個大環境,因為這個時代裡有很多不同文化常青樹屹立在世界之林中,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是在世界之園裡綻放出來的一朵奇葩。正是這一種文化引領出文化的大發展,滿園春色。 

  社會主義文化,將其根基深深扎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又化身成為一面旗幟,向著世界招手向著未來升起。社會主義文化引領社會主義思潮,完美詮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念,推動社會主義進步。 

  第二,氤氳性。社會主義文化,積聚著中華復興的力量。在文化建設裡,在文化理念裡,這種特色文化氤氳著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社會主義文化之中,到處都有蓬勃的生機,開出屬於中國的花朵。這種文化力量活在我們的精神裡,飽含著一腔愛國熱情,積聚力量,噴薄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涌流,迸發出全民族文化的創造力。 

  第三,服務性。作為一種精神寄托,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養育千萬大眾。這種文化深入到社會的最底層,溫暖著一顆顆心靈。文化服務大眾,文化服務社會,將大眾連接起來,將特色文化裝進人們的腦海。文化服務社會主義,文化服務國家復興,將社會主義文化的新一頁開啟,作為豐富精神的食糧,特色文化服務於每一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 

  性質決定目的。在中國社會主義現階段,特色文化發揮其魅力,引領風尚,積聚能量,回歸精神,漸漸將中國文化建設納入新的歷史之中,而這一股社會主義思潮,沖垮了舊時落後的思想,其未來發展面向兩個方向。 

  每一種思想可能有時候隻是適用於自己,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打造面向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種體系的創建,標志著中國人民的思想開始走向核心,從現實角度走向未來。同時“八榮八恥”作為思想建設與文化繁榮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刻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走中國特色發展之路,創中國特色文化之道,相輔相成,構建出了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大框架,將“中國化”的馬克思思想融進去,同時填充愛國、服務、奉獻等,將文化作為核心放進價值體系裡,這樣,能夠綻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芒的核心體系就開始帶領中國走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因此,打造社會主義核心體系成為第一方向。 

  此外,文化繁榮影響著國際的評判,一個沒有發展的文化,注定會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裡面,為更多優秀的文明取而代之。而社會主義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推動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增強了中國軟實力。一種文化實力,就是未來的發展實力,越來越值得關注的中華文化,傳承過去,立足現在,迎接未來,一步一步將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提高。這就是一面大旗,揮舞著中國模樣呈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每一個文化交流年,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流動,告訴世界這種文化的魅力。 

  中國在發展在變化,不變的是文化強國的宗旨。這種屬於中國社會主義的特色文化,定會通徹人民的心,帶動祖國邁向美好的未來。文化強國的路徑通往一個地方,那就是屹立在東方,正在闊步前進的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文化與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要做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隻有文化可持續發展,中華血脈才會從源頭流進大海,數千年不斷﹔隻有文化科學發展,才能引領風尚,將中國推向時代潮頭﹔隻有文化和諧發展,才能更好地推進民生建設,實現社會與人民和諧、中國與社會主義和諧。這就是為什麼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唯有堅持科學發展,文化才能強國,文化才能復興。 

  推進文化建設 

  構筑精神家園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應當充分認識這一要求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並採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與創新,努力推動我省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取得新成效,實現新跨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強,求知、求美、求樂的願望更加迫切和強烈。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 

  推進文化建設,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要大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各級各類媒體傳播之中,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之中,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真正夯實全省上下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推進文化建設,必須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為重要目標。文化化人,藝術養心。文化對於涵養人的氣質、提高人的品位、升華人的思想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要完善措施、強化落實,全面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和良好的社會心態﹔要精心策劃、周密部署,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著力提高公民文明素養和城鄉文明程度,讓精神文明之花綻放於祖國大地﹔要廣泛發動、積極引導,大力推動學雷鋒活動日常化、常態化。 

  推進文化建設,必須把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為長期著力點。國家越富強,對國民精神境界提升的要求就越高﹔人民越富足,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生產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優秀文化產品,滿足人們多樣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要發揮好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吸引群眾廣泛參與,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推進文化建設,必須把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作為重要使命。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支撐,一國的崛起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振興。我們要進一步挖掘利用我國的文化優勢,努力打造更多精品佳作﹔要積極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努力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奮力開啟文化強國建設新征程,書寫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壯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