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科技教育司
科技教育司
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 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學習十八大報告精神的思考和體會
發布時間:2014-03-06 16:00 來源: 編輯:科技教育司
信息來源: 2014-03-06

 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 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學習十八大報告精神的思考和體會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鄭鵬 

  文化產業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水平影響著國家的整體競爭力,決定了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地位。因此,發展文化產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舉措。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了當前我國社會建設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從實踐中看,科技創新能力低成為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軟肋。基於這一情況,黨的十八大強調要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文是筆者在理解十八大報告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所在單位和本職工作性質,圍繞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這一目標,分析了文化產業及科技與文化融合對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並提出了以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來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要求,強調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為加強文化和科技融合,全面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指明了方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文化持久發展和繁榮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科技融合趨勢日益明顯。現代科技已交融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不僅改造著傳統文化產業,還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現代科技推動著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了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量。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產業及其發展的重要性 

  1.文化產業及其特點 

  文化產業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以及我國文化市場的日益繁榮,文化產業的概念也在逐漸明晰。根據中宣部和國家統計局正式印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可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定義成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同時,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得到了進一步地劃分和確認,主要包括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活動、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和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等四大類。文化產業不同於其他的產業,它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是相對於第一、第二產業來說,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二是文化產業市場的需求量大,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三是文化產業容易與新技術對接,創新應變能力較強﹔四是文化產業的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強。五是文化產業的經濟回報高,受益時間長。六是文化產品的消費不會消耗物質形態,反而會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2.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新時期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具有協調、綠色、高效等幾個顯著特征,能夠發揮優化結構、擴大消費、增加就業等優勢。它從多個方面來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次,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科技條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市場和科技的支撐,才能得到更快發展。因此,既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使各種文化生產要素能夠在市場中自由流通、自由分配,還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提高文化產品的創新能力,形成強大的合力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第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居民消費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注重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明顯的提高,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第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競爭力。文化產業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和文化追求,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因此,隻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統籌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企業為主體、以文化貿易為主要方式,積極走出去,做強做大本土文化企業和文化自主品牌,不斷推出具有中華文化內涵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文化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扭轉文化貿易逆差,增強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維護好國家文化安全。 

  二、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及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等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文化產業總量還不夠大,水平還不夠高﹔市場化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產業集中度不高,行業創新能力不足,缺乏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相關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傳播渠道不暢通﹔文化貿易逆差仍然較大﹔等等。這些問題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要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將科技與文化融合起來。 

  1.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綜觀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進步,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科技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文化領域,第一次科技革命即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使圖書生產成為了產業﹔第二次科技革命即十九世紀電子技術的發明,滿足了人們享受視覺和聽覺產品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對文化生產方式帶來的革命性影響,產生了新媒體。歷史充分證明,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引擎,發揮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又特別強調了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這又進一步證明了科技與文化融合巨大推動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科技與文化融合,是文化走向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條件,是文化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具體來說,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經科技與文化融合起來。一方面,科技的發展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推動文化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另一方面,又能將優秀的文化內容與數字等高新技術緊密結合,利用先進的科技改造傳統文化生產的傳播方式,推廣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形式,提高新興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和質量。 

  2.科技與文化融合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要傳承和傳播文化,需要科技進步的支撐。同時,科技創新要對文化產業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又離不開文化對科技的約束和引導。科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於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首先,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科技應用最廣泛、科技創新最活躍的文化產業,其不可避免地走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發展大潮。科技對文化產業的支撐作用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科技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共性技術和專項技術﹔二是文化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依賴於科技﹔三是文化傳播的渠道、方式和手段對科技也有很直接的依賴﹔四是要開發、存儲文化資源,以及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也需要採用高新科技。從當前文化產業發展實踐來看,科技通過三種方式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是催生文化新業態,拓展文化產業邊界﹔二是促進文化產品或服務創新,提升文化吸引力﹔三是拓展傳播路徑,增強文化輻射力。[] 

  其次,文化要對科技創新進行積極地引導,保證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正面影響。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對科技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化不僅能夠對科技創新產生導向作用,還能對科技創新進行規范和調控,此外還能夠凝聚和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國內外歷史證明,文化對國家科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例如,英國之所以在科學上出現了牛頓、達爾文這樣的科學巨匠,在技術上出現了瓦特這樣的大發明家,離不開當時的文化土壤。同樣,在近代中國,由於天人合一、道統獨尊、崇祖好古、經世致用四個方面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近代科技發展舉步艱難。這些史實無不證明了文化對科技的重要影響。 

  因此,要不斷促進科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既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還要運用適當的文化來約束科技的發展和運用,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以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來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舉措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通過多個方面作用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現代文化企業的培育、科技文化融合和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和文化科技人才隊伍培養等途徑來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進而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1.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文化企業 

  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文化企業是主體。科技與文化要真正作用於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以企業為載體。也就是說,企業是科技與文化作用於文化產業的載體,能夠使科技與文化真正轉化為文化產業能力、提升文化產業能級的主體。因此,加快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文化企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要把提高文化企業的創新能力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促使文化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不斷進行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開發,同時圍繞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主動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平台建設,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作機制,開展產學研合作,使文化企業真正成為創新項目實施的主體和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在開展產學研合作的過程中,文化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要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相互協調,共同開發,形成資源共享、利益共贏的良好格局,通過不斷提高文化企業的創新能力,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2.加快科技文化融合和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支撐現代文化產業發展 

  建設科技文化融合和創新服務平台,是支撐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首先,建設科技文化融合平台,促進科技與文化的互動,增強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根據國際經驗可知,文化科技融合服務平台有利於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能夠孵化和培育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科技企業,並培育新的經濟發展增長極。針對我國現有文化產業“小、散、弱”明顯、“高、精、尖”不夠的狀況,政府要對文化產業加以引導,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到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來,建設並完善各種文化科技融合服務機構,為文化企業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其次,建設以整合數字內容(如數字廣播影視、數字報刊、數字音像資料等)為核心的科技文化創新服務平台,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針對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通過科技文化創新服務平台,可以集中更多的技術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新技術的研究開放,為社會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形成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文化產業集群,推動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步伐。 

  3.加快培養文化產業科技人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力保障 

  促進科技與文化融合,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才上。人才是文化科技創新的關鍵,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現代文化產業是技術和文化高度關聯的領域,對專門人才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構成有著特殊的要求,需要一支兼具創意、技術與經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因此,要圍繞我國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有針對性地加強文化科技人才培養,使他們能夠掌握核心技術,具備較強高新技術研發能力,成為能適應數字技術環境中多種產業需求的文化資本人才、數字藝術軟件開發人才和媒體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真正能夠擔當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任。政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整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社會力量等相關資源加緊開展文化科技人才培養,同時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人事管理制度、與文化領域創造性勞動相適應的人才使用制度以及與文化生產規律相適應的分配制度,加快培養形成一支能夠擔當產業發展重任的文化科技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