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科技與文化融合:歷史性思考和時代性跨越
科技與文化融合:歷史性思考和時代性跨越 ——陳燮君研究員在上海市科協第十屆學術年會的講演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個歷史性命題,在文明進程和城市發展中是已經被歷史證明了的事實,是已經被事實證明了的歷史,然而在今天又被賦予時代性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個戰略性議題,在科技演進和文化建設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規律性認識、成長性思維,顯然在今天又被委以爭取方略主動、拓展未來空間的托付和重任。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個趨勢性話題,理應總結經驗,勇於探索,因勢而謀,順勢而為。
核心觀點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在上海“古已有之”。科技早已化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同時,科技也是讓我們加深對生活和世界認識、應對變化的世界的重要一環。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當自覺加強對這一融合的追求,加強對策性研究。
陳燮君1952年7月生於上海,籍貫浙江寧波。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哲學原理、科學哲學、當代城市文化和新學科宏觀理論、圖書館學、博物館學、信息學、藝術管理、文博管理等。出版《學科學導論——學科發展理論探索》、《時間學》、《生活中的色彩學》等著作90多本,另主編、發表論文及文章多篇。
科技與文化融合在上海“古已有之”
科學是指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技術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文化是人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體現,是歷史積澱的結果,也是一定時代物質生活在精神領域的反映。科技與文化融合,是歷史的事實和必然。
其實,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古已有之”。上海古文化遺址的發掘,古墓葬的清理,古代陶瓷、銅鐵器的發現,炊器、盛儲器、食器和酒器等先民日常使用的器物的出土,古代建筑遺存的顯露,極其恢弘地展示了上海古代文明的社會風情、生活長卷、起居變遷和文化風骨。
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崧澤遺址上進行了數次發掘,在文化類型上涉及崧澤文化和馬家浜文化。2004年2月底,崧澤遺址考古發掘又獲輝煌成果。這次出土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石斧磨制,斧身上有一雙面管鑽的穿孔。管鑽穿孔的技術以前一直被認為出現在崧澤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時獲得普遍應用。此件石斧的發現,將管鑽穿孔技術提前了一千多年。這對於探索研究上海地區科學技術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骨器有狩獵用的骨鏢,刮削用的獐牙刀。陶器除了生活用的器具釜、盆、豆等外,還發現了一隻表面上有紅彩的陶塑小豬,從體態上看是一隻已經被人類馴化、圈養、野性蕩然無存的家豬。小陶豬的發現,為中國動物馴化史、家畜飼養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上海市青浦區青龍鎮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顯著成果。青龍鎮是上海地區第一個名鎮,位於青浦區白鶴鎮,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相傳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曾經在這裡造青龍戰艦,之後大破曹軍於赤壁。到唐代,青龍鎮成為海防要地。由於它位於吳淞江下游的滬瀆口,地理位置優越,航運條件發達,因此成為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重鎮,在宋代有“小杭州”的美譽。2010年,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帶著上海歷史考古中以吳淞江、滬瀆壘、城鎮發展、航運、對外貿易等為對象的學術課題,按照大遺址的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對青龍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當年的首次發掘發現了唐宋建筑基址和大量的瓷片堆積,其中可修復的陶瓷器有幾百件。兩年後,上海博物館和青浦博物館等考古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對整個遺址的布局及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此次發掘清理出排列有序的4座火爐,初步確定,這裡是一處范圍較大、使用時間較長的唐代鑄造作坊遺跡,可能為鑄鐵作坊,為上海地區首次發現。遺跡中還發現一口水井,為上海目前已考古發現的數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致的一口,井內出土有唐鸚鵡銜綬帶銅鏡、鐵釜、鐵提梁鼎、鐵鉤、銀發簪、青釉瓷罐、木雕殘片等多件器物。此次發掘出土了大量唐宋元時期的瓷器、銅、鐵、木器等文物,初步統計可復原的文物近3000件,其中不乏精品。青龍鎮遺址兩次發掘的成果對於挖掘上海歷史與文化的淵源、探尋城市的文化源頭、探索歷史上的科技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講到源遠流長、交融互補的上海古文明,還得談一談志丹苑的元代水閘遺址。志丹苑在現普陀區延長路和志丹路的交匯處。
科技具有一種渾厚的文化力量
科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科技具有一種非常渾厚的文化力量。怎麼理解科技的文化力量?還是從0和1談起。0和1的問題,是進入計算機世界的大門。有了0和1的布爾代數,才有了機械計算機,之後才有了電子計算機,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個數碼時代的文化。
0和1涉及真假邏輯,在真假邏輯當中有個“禿子悖論”。我問大家“我是不是光頭”,大家說“你有那麼多頭發怎麼是禿子?”於是我開始拔我的頭發。常識告訴我們,人的頭發不可能無數,一定可以拔光。拔到留下三根頭發,我問大家“我是不是光頭?”大家說,聽說張樂平先生畫三毛,沒有聽說張樂平先生畫禿子。既然是這樣,你留下了三根毛不應該是禿子,按真假邏輯的說法就是“非禿子”。我繼續拔我的頭發,拔到兩根的時候,我問大家“我是不是禿子?”大家想三毛不是禿子,兩毛當然也不是。那麼,一毛自然也不是了。問題來了,一毛不是光頭,一根毛一拔以後就變成光頭,無論如何對於這一結論大家不會接受,這就是有名的“禿子悖論”。這個坎是跨不過去的。
1964年,美國有個應用數學家叫查德,他說這個問題還得從模糊數學解決起。把0和1用中括號括起來,那麼,在0和1中間就有無數個對應值。這樣,傳統真假邏輯中的“禿子悖論”就有解決辦法了。當人開始拔頭發,不是光頭對應0,到光頭對應1,當把頭發拔掉一半的時候,對應的是0.5,0和1之間有無數個對應點,這在理論上幫助“禿子悖論”擺脫了困境,提出了一個模糊數學理論。模糊數學理論一解決,模糊邏輯學和模糊語言學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精確數學工具未必能對社會非常態問題做出恰當的處理。現在,我們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有許多問題從來沒有遇到過,可以說面對的是一個模糊的世界,而“模糊數學”就是應對模糊世界的“精確”工具。
我們再從模糊問題引出一個“容錯技術”問題。在計算機系統提出以後,就提出了“容錯技術”問題。比方說上天工程不容錯是不可能的。在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過程中,“容錯技術”的研究和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使電子計算機的不斷發展及其系統的推進成為可能。
再來談談節奏。節奏在科技裡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節奏一旦和音樂、詩歌連接,就出現了科技文化的新亮點。在新聞版面設計和場館設計中也有節奏問題,節奏還會帶出節奏美學。
希望通過這幾個例子,大家可以認識到,科技早已化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同時,科技也是讓我們加深對生活和世界認識、應對變化的世界的重要一環。
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對策性研究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當自覺加強對這一融合的追求,加強對策性研究。我有幾點體會想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是把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作為一種文化態度。當前,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文化新業態、傳播新渠道不斷涌現,科技越來越成為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鍵力量,成為促進文化工作科學發展和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逐步形成了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的發展理念。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一種發展戰略,必須成為一種共識和共同的求索﹔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一種文化態度,要學會詮釋和演繹﹔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一種綜合思考,理應進行跨學科探索﹔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是時代性論題,要從信息社會、網絡技術、“世界是平的”、“語義革命”、“雲計算”、“大數據時代”、“文化與符號經濟”、“未來改變全球的新的驅動力”等方面引入新視角、新認識和新思考。
二是弘揚城市科學精神至關重要。文化精神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固然重要,然而,今天我們的城市除了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外,還應倡導城市科學精神。拿上海來說,在古代文明和近現代文明的發展中積澱了深厚的科技文明。對於城市的科學精神和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歷程,要進行歷史梳理、個案分析,對古代文明中的科技與文化相融互動、近現代城市足跡中的科技與文化相互促進要進行專題研究和科學總結,從“元代水閘遺址的科技文化之光”、“科學先驅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江南廠科技文化‘創第一’”和楊樹浦水廠、電廠、浦江飯店等個案中汲取城市的科學精神和科技文化融合的深刻啟迪。
三是養育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項目和品牌。2012年,上海發布《上海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努力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布局優化、科技含量高、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和支持體系,科技促進文化,文化反哺科技,科技和文化創新成果彰顯,新興業態涌現,發展環境改善。科技與文化融合在梳理歷史、認識意義、制定規劃、整合資源後,需要及時確定項目、形成品牌、總結經驗、應勢而動。需要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動漫游戲、網絡視聽、創意設計、影視制作、文化藝術、數字服務等主導性項目及其品牌迅速集成,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中融入科技內涵,進行科技支撐,尋求科技文化關鍵技術融合,融入科技手段創新管理平台,為在更新更高層面進行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發展奠定新的基礎。
四是振興“科普”、“科學預測”和“科學幻想”。“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要從基礎抓起,讓思想放飛。上海在科普和“科學預測”、“科學幻想”方面素有傳統,應重振雄風。“科普”是科技發展的搖籃﹔“科學預測”為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插上了明天的翅膀﹔“科學幻想”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科普”、“科學預測”和“科學幻想”讓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伴隨著意象遨游,把“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借科技之翼、通文化之程”的時間軸從昨天、今天,順利、通達、睿智而藝術地通向明天。
五是培養科技與文化綜合型人才、“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時代性要求,呼喚培養科技與文化綜合型人才。科技與文化綜合型人才應有貫通科技與文化各領域的復合型知識結構,既有一專之能,一技之長,又有通識之慧、融匯之智,既能探尋昨天的足跡,又能立足今天的平台,擁抱系統綜合深層化的明天。我們應努力成為“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的探索者、踐行者。
六是總結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新鮮經驗。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科技與文化融合”創造了新鮮經驗,理應及時總結,積極推廣。自1851年英國首開世博會至今的160多年中,歷次世博會始終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搖籃”,是新思想、新概念、新技術的載體和傳播交流平台之一。在本質上,世博會又是人文精神的科技化、物化和科學技術的人文化。科技是人文的產物,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文的催生。人文精神總是頑強地從科學精神中表現出來,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管理模式強有力地改變著科技圖景、社會百態、生活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