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優秀保留劇目巡演具有文化繁榮與文化共享的重大意義——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在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全國巡演閉幕式座談會上的發言
發布時間:2010-11-25 09:35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0-11-25

  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全國巡演活動歷時3個月,18台優秀保留劇目在北國南疆、西域東海抒發深意,施展美才,觀眾得以歡欣,演員深受鼓舞。作為這18台優秀保留劇目的老觀眾,我認為此次巡演活動推動了文化繁榮與文化共享,是一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重大舉措,其現實意義重大、歷史意義深遠。

   這是一次文化自覺之舉

  文化能不能化人,能不能養心,堅持不堅持引領,關鍵還在於文化自覺。文化建設者倘陷入盲目,勢必誤人子弟﹔文化領導者倘陷入盲目,勢必釀成災難。此次巡演活動目的明確,那就是化人養心,自覺引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文藝是個寶塔,此次巡演,將18台優秀劇目在寶塔裡提升到了應有的高度。盛世文化寶塔的塔座裡理應“提倡多樣化”,但是得有個底線,那就是不要解構、消解、反對正確的價值取向。隻要符合倫理道德底線,都有一席位置,我們都不反對。但是,由塔基到塔尖肯定應選擇那種經過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真正實現“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和諧統一的藝術上品。隻有優秀的作品才有資格推到塔尖。什麼原因?因為塔尖的藝術起著引領藝術航程的作用,“先進文化引領民族文化”不是一句空話。現在,在某些地方出現一種怪現象: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利用強勢媒體,把本來隻有資格在塔座裡面佔一席位置的東西強行推到了塔尖,而把本來應該在塔尖的東西擠到了塔座,甚至推出了塔身,連位置都沒有了。文化部組織實施此次巡演活動則明確地指明了藝術導向,它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觀眾的心靈得到啟迪,“疏浚五藏,澡雪精神”。

   這是一次文化自信之舉

  做到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不忘本來,就是“各美其美”,做好傳承工作,它是創新的基礎。用李瑞環同志的話說:“沒有土壤,哪來庄稼。”此次巡演的《三打陶三春》、《馬蘭花》、《長征組歌》、《五女拜壽》等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積澱的優秀劇目,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亦無愧色。吸收外來,就是“美人之美”,它必將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指導思想,有了黨領導下的文化工作的組織保證,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將極大豐富文化繁榮的審美內涵,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可以說,此次巡演的新時期以來的優秀劇目,諸如《父親》、《金子》、《一二三,起步走》的“演員與觀眾的互動環節”等,都與傳統審美大異其趣,整合了世界文藝、姊妹藝術的美學觀念,從而使創作主體和審美主體達成了新的審美約定。著眼將來,就是“美美與共”,通過營造一種良好的創作鑒賞氛圍,創造出既富有民族精神又富有時代特色的當代先進文化,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持續繁榮,從而構建中國當代的時代精神。此次全國巡演,在受眾中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力。

  這是一次文化自強之舉

  沒有統一的意志,就沒有共同的行動。構建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通過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根本任務,從而以高素質的人民群眾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並為之提供不竭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此次巡演的優秀劇目,都是經過時代與人民檢驗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諧統一的“自強”之作。這些作品較之那些“躲避崇高”“遠離英雄”“嘲笑弱勢”的娛樂至死之作,確實有天壤之別。一位觀眾在觀看了《父親》後說:“以前,我隻知道東北有二人轉,不知道遼寧的話劇這樣精彩。”《父親》散發出濃濃的親情和至深的孝道,具有文藝作品應當具有的誠摯的人文關懷品性。再例如,《立秋》劇組為西藏大學生演出,其中的“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的晉商古訓所包含的“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價值理念,在大學生中產生了強烈震撼和深刻的影響。凡此種種,無不是此次優秀保留劇目全國巡演的文化自強的意義所在。

  此次巡演鍛煉了隊伍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文藝工作者應當盡最大努力防止脫離人民群眾。隻有人民群眾的真誠鑒賞,藝術作品才有生存空間,藝術品位才有所附麗。此次巡演所涉演員眾、所跨區域廣、所演場數多。“小字輩”的“陶三春”們的不俗表現,使人深感優秀傳統文化後繼有人﹔《立秋》劇組17位50歲以上的老演員克服高原反應,在雪域高原慰問武警官兵、高校學生,不能不說是演員的自我超越﹔《大夢敦煌》的西北演員在上海的“桑拿天”裡演繹藝海人生,何嘗不是自我錘煉﹔《貶官記》為方便觀眾了解劇情,採用普通話道白、閩劇唱腔的方式,更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必將在理論上得到收獲……此次全國巡演,無疑是人民群眾對文藝隊伍的一次大檢閱,無疑是文藝工作者的真情匯報,無疑使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情感紐帶更為緊密。

   此次巡演培養了觀眾

  此次巡演的優秀保留劇目,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傳播了先進文化,愉悅了觀眾。正如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所言:“優秀保留劇目,隻有在面向廣大觀眾的不斷演出中才能體現出自身的藝術價值。”同理,隻有通過高質量的藝術精品,才能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與鑒賞水准。我的導師鐘惦棐先生生前常跟我講,上世紀50年代他就寫文章指出,中國電影要建立中國電影觀眾學。我想戲劇也應有戲劇觀眾學。鐘先生引用了馬克思的一句話: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同樣的道理,不懂得中華戲曲常識的觀眾,再好的戲曲對他都沒有用。這就引申出馬克思的另一條經典論斷:“任何精神生產在生產自身的同時,都在生產自己的欣賞對象。”觀眾要靠優秀的作品來滋養。隻有粗通戲曲審美規律的觀眾,才會成為第一流的觀眾,這才可能進而從中造就標領時代鑒賞潮流的大鑒賞家。鑒賞水平日益增長的受眾審美需求反過來會促進、激勵更多的優秀藝術作品問世,從而達成良性、和諧的審美創造與鑒賞間的互動。此次演出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春草闖堂》,響遏行雲的川劇《金子》,朴實淒美、促人覺醒的呂劇《苦菜花》等,對於觀眾來說,可謂在思想內涵上將精神藏富於民,在鑒賞情趣上將審美浸潤於心。

  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全國巡演活動演出400多場,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展示了文化繁榮的成果,提升了觀眾審美情趣。此次活動是“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此花開不敗,明年花更香。願組織者及時總結經驗、演出者更加精益求精,使之成為無愧時代之使命、不負人民之期盼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