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榮獲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的18台劇目的巡演活動,在全國100多個城市巡演了400多場,在觀眾中激起了強烈反響。作為曾經是藝術管理者的一名觀眾,我先後看過這批劇目的現場演出或錄像,最近又聽了一些院團長的介紹並閱讀了演出簡報,再次沉浸在興奮中。這批新時期以來創作或整理加工的劇目是一批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藝術品位很高,雅俗共賞,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久演不衰的優秀保留劇目。文化部建立優秀保留劇目評獎機制,按相應的標准和演出時間、場次的要求,把這些保留劇目評選出來,並以政府倡導、院團自主運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和參演院團的積極性,把市場運作與公益性演出結合起來進行巡演。這種做法無疑是促進舞台藝術繁榮的有力舉措,它的意義和影響是多方面的。
這批優秀作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像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所體現的長征精神,呂劇《苦菜花》所反映的黨、軍隊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話劇《父親》所反映的大中型國企在改革中的陣痛和普通工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共度時艱的精神品格,話劇《立秋》中晉商古訓所體現的勤奮、敬業、誠信的價值理念以及其他古代題材、現代題材、神話童話題材的京劇、兒童劇、民族舞劇和各種地方戲中所表現的熱愛祖國、善良正義、寬容和諧、勤勞奉獻等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都是對時代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熱情回應。
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主流藝術應責無旁貸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人民群眾中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文化需求及審美層次是多元的,因而,我們的藝術還要擔當起“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可喜的是,這批優秀保留劇目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了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作用。眉戶劇《遲開的玫瑰》在高校巡演期間,曾多次組織演員與學生交流座談,在學生中引發了數十場關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大討論。它在滿足大專院校學生審美需求的同時,引導年輕人樹立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價值取向,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做出了貢獻。
這批劇目在巡演中,經常是座無虛席甚至爆滿,演出中觀眾不斷叫好鼓掌,氣氛熱烈。河北梆子《鐘馗》在遠離自己傳統觀眾群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為1000多名中學生演出時,掌聲多達48次。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湖北武漢演出時,謝幕返場時間長達40分鐘。不少劇目令觀眾眼含熱淚,情感上受到巨大震撼,謝幕後觀眾久久不願離去,有些年輕觀眾像追星族似的擁上舞台與演員合影、請求簽名。觀眾如此熱烈的反應,不僅說明了這批劇目的質量高、具備示范性,也反映了在文化娛樂多元化、民族戲劇觀眾日漸減少的情況下,這些劇目為民族戲劇找回了存在的價值,找回了發展繁榮的自信。
這次巡演,不僅有益於鞏固傳統的觀眾群體,也培養了青年觀眾、拓展了觀眾群。同時,在舞台藝術界內部,起到了藝術交流的作用。
參加本次巡演的這批保留劇目,從其生存的地域上看,有一半以上是地域性強的地方戲﹔從首演時間上看,絕大多數已超過10年。它們的影響力,在地域上是廣闊的,在時間跨度上是較長久的。這說明,保留劇目在文化積累、在促進文化藝術發展繁榮中具有重要作用。
重視保留劇目的積累,是舞台藝術的優良傳統,也是舞台藝術發展的規律。我們知道,我國的戲劇上至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等雜劇,下至清初孔尚任的傳奇《桃花扇》,以及大量的三國戲、水滸戲、楊家將戲和諸多劇種的各種傳統保留劇目,它們經過歷代戲劇班社不斷整理改編、加工搬演,從而推動了我國戲曲藝術在19世紀至20世紀得以大發展大繁榮。至今,它們中的不少劇目已經成為我國當今戲曲院團經常上演的經典劇目,成為“看家戲”“吃飯戲”。文化部從去年開始在繼續重視抓原創新劇目的同時,又採取開拓性的舉措建立優秀保留劇目評選和巡演機制,這是對我國舞台藝術傳統及其發展規律的自覺認識和尊重,這是令人欣慰和令人贊賞的。
萬事開頭難,開了好頭就有希望。我切望文化部在繼續完善優秀保留劇目評選和巡演機制的同時,繼續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各地、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提高對藝術發展規律的認識,重視保留劇目建設問題,在各類舞台藝術院團中建立保留劇目上演制度。同時,我建議藝術院團在演出劇目建設問題上,實行“三並重”的原則,即做到本院團原創新劇目、本院團保留劇目、對其他劇種其他院團優秀劇目進行移植改編的移植劇目這三者同時並重,以期讓舞台藝術按照其自身發展的規律良性發展,努力促進和爭取民族戲劇和整個舞台藝術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