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0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期間,正值盛夏,但在國家京劇院,沒有人顧得上去消暑,全院上下都投入到緊張有序的排練中。85歲高齡的呂瑞明老院長專門回到劇院,參與《滿江紅》的修改與再創作﹔72歲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王晶華重新登台,演繹《楊門女將》。老中青三代演員的不懈努力,收獲的是觀眾的贊許和市場的認可。
“是什麼讓藝術家充滿激情?我想是市場競爭機制產生的力量。”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說。他指出,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全部實行售票制,目的就是要把劇目推向市場,接受觀眾的檢驗,以此促進院團的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
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成功,印證的是“十一五”以來我國文藝事業取得的長足進步:藝術創作活躍、質量提升,不斷涌現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傳統藝術得到國家的保護與扶持,不斷蓬勃發展﹔人才評選機制得到改進,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脫穎而出。
重大藝術項目 推動文藝事業發展
“十一五”期間,重大藝術項目的順利開展,為文藝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02年啟動的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至今已推出50台精品劇目和100多台優秀劇目,凝聚和培育了一大批藝術人才,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為鼓勵院團建立優秀保留劇目制度,2009年,文化部舉辦了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評選。最終18部“1978年以後首演”且“近年來仍有較多演出,演出超過400場”的優秀劇目獲此殊榮。從今年7月下旬開始,這些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作品在全國范圍內巡演達400多場。“獲獎不是作品的最終目的。劇團不能在搬回獎杯後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要知道劇目的生命在於演出。通過巡演,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提升他們的欣賞水平,也能在某種意義上抵制‘三俗’之風,樹立正確導向。”董偉說。
8月是京城的演出淡季,但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的上座率很高,有些劇目甚至一票難求。展演期間舉行的演出推廣交易會最終簽署演出協議219項,金額達3500多萬元﹔合約演出意向301場,金額達3700多萬元。對於這次展演的成效,董偉給予了肯定:“舉辦展演不是熱熱鬧鬧演幾場戲就完事了,而是要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要符合文藝發展的方向和規律,充分調動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據他介紹,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會堅持辦下去,並努力打造成國際性品牌。
6800多家民營藝術院團是我國文藝舞台不可忽視的生力軍。他們常年活躍在基層特別是廣大農村,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民營藝術院團也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亟須政府引導和扶持。首屆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的。這次展演選拔了全國23家優秀民營院團來北京演出。靈活的演出方式、親切的演出風格、清新活潑的演出特色得到了觀眾認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民營劇團不能小看。
2007年和2010年,第八屆、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分別在湖北和廣東成功舉辦,真正體現了“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的宗旨。第十三屆文華獎對評獎機制進行了改革,壓縮了獎項數量,鼓勵民營藝術院團參評,並首次單獨評選文華表演獎,進一步提高了政府獎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十一五”期間,美術事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經過5年的創作打磨,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收官。104幅作品呈現出當前我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最高水平。這些作品在上海、杭州、深圳、廈門、武漢、南京等地巡展期間,觀眾累計超過60萬人次。此外,國家美術作品捐贈與收藏工程有計劃地對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術家作品進行搶救性收藏,吸納了逾萬件藝術作品。
保護傳統藝術 創新藝術管理方式
“十一五”期間,國家加大了對京劇的扶持力度。文化部通過確定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17個省級重點京劇院團,以及實施《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與扶持規劃》,起到了以點帶面的效果,帶動了整個京劇事業的發展。5年來,各重點京劇院團共創作新劇目76台,整理、改編傳統劇目266台。同時,通過實施京劇人才培養計劃,建立起一支老中青薪火相傳的藝術人才梯隊。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優秀折子戲展演,以及文化部將在今年底舉辦的“紀念徽班進京220周年”京劇優秀劇目展演等活動,進一步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繁榮發展。京劇院團積極開展公益性演出、下基層演出活動,還積極走出國門,赴多個國家演出,擴大了京劇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從2005年到2009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效果顯著。通過資助扶持,全國7個昆曲院團恢復上演了《小孫屠》、《西廂記》、《牡丹亭》等38台大戲,錄制了200出昆曲優秀傳統折子戲,在人才培養、公益演出、理論研究及文獻整理等方面成果喜人。
在扶持京劇、昆曲藝術發展的同時,地方戲曲的保護也逐漸提上日程。“文藝發展要講辯證思維,一手抓代表國家水准、體現民族特色、起示范作用的京劇、昆曲、芭蕾舞、交響樂、歌劇等藝術品種,一手抓地方戲曲、歌舞、雜技、曲藝、皮影、木偶等,努力實現各藝術門類的協調發展。”董偉說,這是他多年基層工作的體會。
但是,董偉也坦言,目前對地方戲曲關注得還不夠,很多劇種面臨人才斷層、劇團生存困難等問題,甚至瀕臨消失。“這些傳統藝術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外來文化沖擊的背景下,我們一定要堅守自己的民族文化。”
“十二五”將實施國家藝術創作扶持引導工程
“十二五”期間,藝術精品創作仍是主抓方向。“文藝精品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集中反映,是文藝發展方向的重要引領。我們將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藝術創作扶持引導工程,在藝術創作、演出、展覽、收藏以及理論研究、文藝批評、人才建設方面進行扶持。”董偉說。為此,文化部計劃推出“四個一批”工程,即推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的優秀作品,一批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一批具有創作活力的藝術院團,一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具有影響力的文藝研究論著和文章。通過這些措施建立國家扶持藝術創作和生產的長效機制,同時推動藝術事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雖然每天的工作很忙,但我們感到非常充實。”董偉說,“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這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屈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