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今年5月18日是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0周年。作為昆曲的發源地,昆山市將於5月16日舉辦“‘昆曲韻﹒故鄉情’昆曲入遺十周年紀念活動”,這是全國系列紀念活動之一。來自內地及港台地區的昆曲資深文化學者、全國最具實力的七大昆曲院團和眾多曲社,齊聚昆曲故鄉,探討、交流、展示10年來傳承和發展的成績和經驗,共襄昆曲文化振興大業。
元末明初,作為南戲之一的“昆山腔”在昆山陽澄湖畔孕育出芽。這種從盛唐宮廷傳出的正聲雅樂,很快受到昆山乃至蘇州文人雅士的推崇。昆山俊杰才彥,制曲作樂,運化經綸,精心栽培撫育這株水鄉蘭花。一時間,《浣紗記》爭鋒於前,《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風行於後,昆曲成為時代之盛樂,最後入主明清兩代宮廷,成為“壓倒三腔、獨霸戲壇”200年的御用正聲。昆山,因為誕生了昆曲這個世界上優美迷人的藝術,成為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聖地,在此重要的慶祝時期承辦紀念活動,情深誼長。“昆曲韻﹒故鄉情”必將成為昆曲界的盛會,同時也將成為2011年度文化藝術界的一大亮點。
據悉,參加昆曲入遺十周年紀念活動的專家,包括蜚聲中外的美國密歇根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林萃青、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劉禎、南京大學昆曲教授俞為民、中國昆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周秦等,屆時他們都將出席“昆曲保護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作為昆曲“入遺十周年紀念活動”的獻禮之作,《昆劇傳世演出珍本全編》第一編已出版,也將在研討會舉行贈書儀式。台灣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主任、教授洪惟助,是我國台灣一位熱心昆曲的老學者。他應邀參加研討會,高興地說:“昆山和台灣一直有著很好的經濟合作關系,昆山市在台灣口碑也非常好。雙方也有著共同的文化傳承。如今能夠到昆曲的故鄉去研討昆曲的發展,心裡說不出有多麼激動。這個慶典活動將對昆曲的保護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為紀念活動而精心籌備的“昆曲保護與發展成果展”上,1000多平方米的園林式展廳被布置得古色古香,珍貴的史料、照片展示了10年來全國各大昆劇院團、各昆曲曲社及昆山市保護和傳承昆曲的艱辛歷程,以及取得的璀璨成果。國內七大專業院團和各曲社紛紛拿出自己珍藏的視頻資料和圖片。尤其是台灣曲社不怕路途遙遠,從台灣傳過來珍貴的昆曲劇照。
昆山紀念活動的壓軸戲是“昆曲名家經典劇目展演”,當晚,將匯聚全國昆曲名家,包括很多梅花獎得主:上昆的谷好好、浙昆的林為林、北昆的楊鳳一和王振義、蘇昆的王芳﹔還有全國昆曲優秀青年演員曹志威、由騰騰、羅艷、肖向平,以及昆山小梅花藝術團“小昆班”演員將同台演藝,表演拿手劇目。在昆山玉峰山下昆曲博物館的古戲台上,將實景再現600年前的“昆曲韻”,抒懷昆曲人的“故鄉情”,情景交融,有身臨其境的觀曲體驗,真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昆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明珠,是中國傳統戲劇的“活化石”,是中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昆山市通過舉辦“‘昆曲韻﹒故鄉情’中國昆曲藝術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十周年紀念活動”,就是要表明一種對文化的崇尚和重視:昆山不僅要成為經濟重鎮,更要成為文化強市。
葛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