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昆曲藝術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特大喜訊傳到昆曲的故鄉,人們為之歡欣鼓舞。此後10年來,昆山人為保護、傳承昆曲而腳踏實地、因地制宜地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昆山歷史悠遠,人文薈萃,最引以自豪的是昆山擁有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這是昆山人前赴後繼600多年的智慧結晶。從元末昆山人顧堅創始昆山腔起,到明嘉靖年間江西人魏良輔投奔昆山改良昆曲,直至隨後的昆山人梁辰魚率先創編昆劇傳奇。昆山人在這塊熱土上為昆曲的生生不息、綿綿不斷,建立了豐功偉績。而最近10年來,昆山的傳承力度更大,作出的貢獻也更多。
由於昆曲高雅,所以傳承艱難。昆曲幾經沉浮,幾經飄搖,但都在昆山人前赴後繼的呵護下渡過了一輪又一輪的難關,至今仍能聽到余韻,聞到余香。如元末明初的昆山玉山雅集、清末民初的昆山昆曲堂名,都曾經為昆曲的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如今,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昆曲已在昆山故土上釋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近年來,昆山經濟騰飛、條件好轉,保護昆曲已進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一些有識之士的策劃下,終於尋找到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抓手”,並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實做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如:系統研究昆山的昆曲歷史、昆山的保護措施,就必須要有專門的組織。在政府的重視下,先後成立了3個有關機構。最先成立了群團組織昆曲研究會,協調昆山一些業余曲社的工作﹔幾年前昆山市文廣新局就成立了非遺保護辦公室,其中的重要內容是負責昆曲的傳承工作﹔兩年前,昆山市委宣傳部成立了昆山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其中設立了昆曲研究室,引進專業人才從事昆曲的研究和文化普及工作。
面對昆山昆曲演唱人才嚴重斷層的狀況,昆山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感覺到“必須從娃娃抓起”的緊迫性。10年中,昆山利用本土的師資力量,並採用“請進來”的方法,先後在玉山鎮第一中心小學、石牌小學、千燈小學、新鎮小學辦起了4個“小昆班”,一茬接著一茬地堅持數年,成績斐然,碩果累累。多名小演員在全國有關比賽中獲獎,有的還考進了戲曲院校繼續深造。
由於昆山是昆曲的發源地,社會上還有許多熱愛昆曲的曲友,這些戲迷大多是造詣頗深的老同志,把他們組織起來,並把青年帶動起來,無疑是傳承昆曲的有效途徑。因此,昆山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地域,辦起了多個曲社,較有影響的有玉峰曲社、玉山曲社、政協昆曲組3個曲社,他們各有所長、各具特色。
為了全面展示昆山的昆曲成就,就必須要設立專門展館,讓本地人看了自豪,讓外地人看了欽佩。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昆山已經建起了3個具有昆曲內涵的展覽館,提供觀賞、瞻仰。先後在亭林公園內建立了昆曲博物館,在千燈古鎮建立了顧堅紀念館,在恢復的“玉山佳處”中還象征性地附設了切磋昆山腔的“玉山雅集”。人們隻要瀏覽這些展館,就能感受到昆山昆曲底蘊的厚重。
演唱昆曲一定要有古色古香的氛圍,才能使演出觸景生情。昆山的古戲台隨著昆曲的蕭條早已蕩然無存。如今,昆曲獲得了新生,演出資源豐富了,為體現“百戲之祖”重振雄風的風貌,昆山先後建起了昆曲博物館古戲台、周庄古戲台、千燈古戲台,並創造條件經常組織演出,讓人一飽眼福,令人流連忘返。
10年來,昆曲成為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展開,給昆曲傳承帶來了轉機。2006年,昆山市編撰出版《昆山民族民間文化精粹﹒昆曲卷》,由《一代笛師》、《一曲長存》、《一腔情緣》3集組成﹔ 2009年,編撰出版《昆山傳統文化研究﹒昆曲卷》,共由4冊組成,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昆曲史料。
為研究昆曲的歷史,弘揚昆山在昆曲發展中的地位,向世人宣傳昆曲姓“昆”的理由,昆山市的一些專家、學者,通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先後出版了《戲曲演出史散論》、《昆曲探源》、《尋夢六百年》、《昆曲之路》、《昆曲幾百歲》、《正聲昆山腔》、《百戲之祖》、《梁辰魚傳》、《幽蘭飄香》等多本專著,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一些令人自豪的觀點和令人信服的論點。
《昆山日報》及《昆山文化研究》、《文筆》、《文化昆山》等地方刊物,常設立昆曲研究專欄,發表這方面的研究文章。昆山文化館舉辦的“鹿城故事”常向群眾開講昆曲歷史故事,並採取多種形式,普及昆曲知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傳承昆曲已有了更直觀、更形象的載體。在這方面昆山也作出了努力,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制作、出版了《幽蘭雅韻》、《昆曲》、《昆歌》3套光碟,為普及昆曲提供了優美、生動的教材。
運用昆曲音調創作文藝節目,是普及昆曲的重要手段。近幾年來,昆山的一些作者分別在歌舞、器樂、舞蹈的節目裡,滲透進了昆曲音調,產生了可親可近的家鄉風味。如昆舞《勝如花》、《昆苗》,舞蹈音樂《清蓮》,昆歌《昆韻國曲》,都是極富昆曲韻味的原創作品,在更廣闊的領域中推介了昆曲音調。
這些年來,昆山承辦了多種頗具影響的活動。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昆劇藝術節,每年的開幕式總在昆山舉辦,至今已舉辦了4屆。2006年主辦的“昆曲論壇”,至今令人難忘。
雖然昆曲在2001年就被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但世界級的榮譽沒有成為昆山人驕傲的資本,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應該要為昆曲的綿延不絕作出更大的貢獻。通過多年的努力,昆山先後獲得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昆曲)”稱號、“貝晉眉昆劇傳習獎”等熠熠生輝的獎牌。
面對種種成績,昆山市並不滿足,他們認為:對於博大精深的昆曲來說,再多的保護也不夠。作為“中國昆曲之鄉”,要策劃更多新的保護工程,向著做大做精的目標邁進。於是,新的保護傳承昆曲的工作,在昆山如火如荼地展開:在有識之士的建議下,昆山將建立比較全面的昆曲資料庫,包括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並向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推進。通過幾年的努力,昆曲資料庫就能為全國各地的昆曲愛好者、昆曲研究者提供服務了。2011年,昆山與蘇州著名昆曲專家顧篤璜先生合作,收集整理昆劇珍本164冊,並正式出版發行,計劃共出版16函包括160多個經典劇本。目前已經出版5函,將在昆曲申遺10周年慶典活動上舉行首發式。同時,昆山市的新華書店、圖書館和各有關昆曲的旅游景點也添置昆曲書籍,創造一個濃厚的宣傳昆曲的氛圍。
昆山市決定建造展現昆曲藝術的“文化博覽園”。目前,關於“文化博覽園”的主題規劃,已經聘請香港著名設計師進行設計。規劃中的“文化博覽園”既是一個能包容昆曲文化的園林,全面展示昆曲全盛時節舉國若狂的文化時代,又能突出昆曲藝術的魅力和特征,讓所有慕名觀賞昆曲的人都能感受中國古典高雅的昆曲文化。昆山市委、市政府打算通過幾年的努力,讓昆山這片誕生了昆曲藝術的神奇土地,奉獻給世界一個具有深厚昆曲底蘊的宏偉景觀,讓全球華人都能在這裡領略昆曲獨特的文化魅力。目前,經過兩年的策劃、論證,“文化博覽園”即將在昆山陽澄湖和傀儡湖的風水寶地上動工建造,並被列為昆山市政府2011年的實事工程,不久的將來,一座全方位展示昆曲內涵的文化園將橫空出世。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昆山市將在5月中旬舉辦盛大的紀念活動,內容包括:一是舉辦“昆曲保護與發展成果展”,展出10年來全國七大昆劇院團、蘇州市昆曲博物館、昆山市和全國業余曲社傳承昆曲的成果﹔其二,舉辦“昆曲保護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組織面向全球華人的昆曲學術研討會,總結10年來保護和傳承昆曲的實踐經驗﹔其三,盛情邀約全國七大院團進行“昆曲名家經典劇目展演”。屆時人才薈萃,高朋滿座,讓全球華人共同感受昆山對昆曲的一往情深,以及中華民族振興昆曲藝術的強烈願望。
為了傳承好老祖宗創立的世界級藝術瑰寶,昆山市感覺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從“做實做細”的初級階段,再向著“做大做精”的目標努力。為了圓滿地完成昆曲的保護和傳承,珍惜世界級文化遺產的無限榮譽,昆山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一定要讓昆曲的誕生地昆山,成為世界昆曲藝術中心,成為昆山城市最耀眼的文化名片。通過一如既往、腳踏實地的工作,不遠的將來,在昆山的土地上一定會聽到更多更美的雅腔麗調,讓昆山人自豪,中國人傾倒,世界人民為之向往。
楊瑞慶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