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01年,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消息傳到昆山,無數人的眼眸為之濕潤。振興昆曲、復興昆曲的願望,深深扎根在昆山人心中。“小昆班”借著東風應時而生。10年之後,在昆曲故鄉這個幽蘭花園中,處處都是新芽嫩蕾,芬芳四溢。昆山成了姹紫嫣紅、滿庭芳菲的昆曲藝術之苑。
“小昆班”的起步,開源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昆曲藝術還沒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是在昆山,昆曲一直受到民眾的呵護和寵愛。昆山人像保護珍寶一樣保護著昆曲,捍衛著昆曲藝術的春芽。昆山市玉山鎮第一中心小學率先恢復昆曲教學,成立第一家“小昆班”,聘請昆曲前輩執教,掀開了傳承昆曲、復興昆曲運動的第一面旗幟。此舉立刻得到了文化部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的支持和關心。隨後,玉山鎮第一中心小學的“小昆班”先後排練了《十五貫﹒訪鼠測字》、《牡丹亭﹒游園》、《琵琶記﹒掃鬆》等多出折子戲,在各種大型文化活動中公開演出,深受觀眾的好評。1993年,“小昆班”參加了江蘇省首屆中小學戲曲匯演,獲得一等獎。之後進京演出又獲得成功,在京演出時還被邀請到中南海向中央領導匯報演出。1994年和1997年,“小昆班”又出訪韓國、日本及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作交流演出,進一步弘揚昆曲藝術。最令人難忘的是1998年10月5日,江澤民同志在昆山考察期間,專程赴昆曲博物館觀看了“小昆班”演員獻演的《牡丹亭﹒游園》,還高興地同小演員們合影留念。
他們的成功實踐,為昆山各學校創辦“小昆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各個“小昆班”相繼興起。1994年,正儀中學與蘇州藝術學校合作,推薦對昆曲有濃厚興趣、有發展潛力的學生進入該校深造,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不少學生在蘇州藝校的培養下,成為現代昆曲表演舞台上著名的演員,1994屆畢業生俞玖林就是其中涌現出來的佼佼者。他在擔綱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中飾演柳夢梅一角,已經成為昆曲舞台上不可忽視的經典形象。2003年,正儀中學“新蘭”昆曲班正式開學,招收了43名學生在這裡進行為期3年的文化學習和專業訓練。在中國第8屆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正儀中學選送的《石秀探庄》和《扈家庄》入選參賽,參加小梅花獎角逐並獲獎。2001年,石牌小學春蕾戲曲藝術團創辦,2004年,千燈中心小學“小昆班”創辦,昆山“小昆班”出現了百花爭艷的局面。
從娃娃抓起,是培養優秀戲曲演員的基本要求。在孩子們身體條件較好、發育尚未成熟的條件下,吊嗓、擱腿、下腰、劈叉、走台步、跑圓場、前橋、毯子功、後翻等戲曲動作,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但是,戲曲市場的不景氣、戲曲演員出路狹窄、小學生的流動性較強等客觀因素,使“小昆班”的成長充滿坎坷。師資力量不夠,各個“小昆班”就到蘇州、上海、南京去找老師﹔有些優秀學生的家長不願意孩子學戲,怕耽誤學習,老師們就到家裡去耐心細致地做工作。一些戲曲名家聽說有這麼一個傳承昆曲的隊伍,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1992年4月,“昆劇傳習所成立70周年紀念會”在昆山召開。昆曲“傳”字輩的幾位老人聽說“小昆班”辦得有聲有色,結伴前來看望“小昆班”的孩子們。這些八旬開外的老藝人看著這些孩童有板有眼的精彩表演,驚喜萬分。他們現場教授小演員們,傳授演戲心得訣竅,遲遲不願離開,恨不得把畢生所學一股腦兒全傳給孩子們。京劇界“正”字輩的表演藝術家那正鑫和魏神童、楊思泉、張秀蘭及蘇州、南京、上海昆曲界的名家新秀柯軍、李鴻良、俞玖林、顧衛英、王芳等都到“小昆班”進行過指導。幾十年間,在“小昆班”受過昆曲藝術培訓,學習過昆曲的學生有幾千名。其中三四十名學生最終成為專業戲曲人才,被輸送到上海、江蘇等戲曲學校。石牌小學的李沁出類拔萃,2004年7月考入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2008年入新版《紅樓夢》劇組飾演少年薛寶釵,2010年8月入電影《建黨偉業》劇組飾演楊開慧。一個出身在鄉鎮的小學生能取得這樣耀眼的成績,正是得益於“小昆班”這種戲曲藝術班特殊的文藝熏陶和培養。張恬、許夢茜、馬一棟、錢瑜婷,這些“小梅花金花獎”的獲獎小明星,則為“小昆班”的成長增添了更加喜人的色彩。
一路艱辛,一路鮮花。“小昆班”的成長,是在艱難打拼和摸索前進的雙重壓力下開展的。慶幸的是:由於社會各界對昆曲不同尋常的關愛,“小昆班”的成長稱得上是遇到了文化復興的好時代,一路鮮花一路歌。在昆山,昆曲進校園活動已經成為常規。各小學開辦“小昆班”、培養“小蘭花”的現象正呈現出蒸蒸日上、越辦越火的場面。如果我們拿出昆山“小昆班”的成績單,我們看到的是難以置信的新奇和贊嘆!
近10年來,昆山“小昆班”不僅排演了《思凡》、《夜奔》、《擋馬》、《游園》、《小宴》 等傳統折子戲,還排演了《海力布》、《都市裡的狼》等課本劇和新編童話音樂劇,創作排練了昆曲集錦《姹紫嫣紅》。“小昆班”經過整合,成立了昆山市小梅花藝術團。在昆山“小昆班”受過昆曲培養、教育的這些小春苗把昆曲藝術的種芽帶到了昆山各處。“小昆班”在全國、省、市各類文藝比賽中榮獲的少兒戲曲“小梅花金花獎”、少兒藝術節茉莉花金獎等各種獎項30余個。“小昆班”多次進京演出,在中南海懷仁堂受到過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小昆班” 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等大中城市演出,也曾在中央電視台、世博會表演,還曾應邀到日本、韓國等地交流演出,所到之處,深受歡迎。目前培養“小昆班”成績卓著的石牌小學,還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昆山小梅花培訓基地”。如今,提起昆山“小昆班”,好評如潮,備受矚目。“小昆班”早已成為昆山的一張靚麗閃耀的城市文化名片。
應該說,“小昆班”很幸運。“小昆班”創辦的時候,是昆山文化春風勁吹的時候,昆曲藝術的傳承和弘揚被列為昆山文化的重中之重。“小昆班”成長的時候,正是昆山經濟文化迅猛發展的時候。借助經濟的快速起飛,舞動著“文化昆山”建設耀目旗幟,昆山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年增大,對昆曲藝術的傳承和弘揚高度重視,舍得投入,用心栽培。“小昆班”培養和演出的資金稱得上是有求必應,需要的政策和場地盡力而為,周全周到。現在各處的“小昆班”,不論場地、設施、服裝、道具都配備齊全,質量上乘。昆山各級政府每年為“小昆班”投入的資金達到幾百萬元。與此同時,更多的對外展示平台也在搭建:從北京、上海,到中央電視台、世博會,泛及海外。昆山市政府創造著各種機會,將“小昆班”這個品牌推出去,將小演員的精湛表演送出去。我們不能不說,“小昆班”復蘇在“關心文化、復興文化”的時代東風裡,成長在“保護昆曲、繼承昆曲”的社會氛圍中。沒有這個時代,沒有這個特殊的文化氛圍,也許“小昆班”的步履不會這麼輕鬆,“小昆班”的成長需要更艱苦更坎坷的打拼!但是,乘著這樣的春風,遇上了這樣的時代,有雄厚資金的支持,有優厚政策的扶持,好風好雨,精心呵護栽培,昆山“小昆班”的朵朵“蘭花”在昆山藝術花園中茁壯成長,爭奇斗艷!
王曉陽 文
上一篇: 2011全國昆曲優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周在滬舉行 |
下一篇: 良辰美景盛世 賞心樂事昆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