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藝術司
藝術司
“非遺”十年讓昆曲院團面貌大變
發布時間:2011-05-30 10:07 來源: 編輯:藝術司
信息來源: 2011-05-30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這本是《牡丹亭》中的一段經典唱段,卻常常被用來形容昆曲藝術在前一二十年的生存狀況。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藝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許多人眼中,這標志著昆曲的春天到來了。

  如今,整整10年過去了,頂著“非遺”光環的昆曲在這10年間有哪些變化,昆曲藝術真的走出了危機嗎?

  近日,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昆劇之路”——中國昆曲藝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舉行,全國7家昆曲院團齊聚北京,獻上了各自的代表劇目。10年間,這些專業院團集中了全國絕大多數的昆曲演員,保留了眾多的昆曲經典傳統劇目,成為昆曲藝術表演、研習、傳承、傳播的主要力量。

  北方昆曲劇院:擴大行業合作,興建專屬劇場

  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將北昆這10年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申遺”剛成功的5年間,大家還處於欣喜的狀態,但發展的步子邁得比較小﹔2006年起,北昆在演出上有了一些明顯的成績﹔2009年至今,隨著幾部大戲的上演或復排,“北昆開始真正地興旺發達”。

  北方昆曲劇院是長江以北唯一一家國有昆曲院團。1957年成立之後,北昆的發展與昆曲的發展同起同落。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昆曲歸於寂寞,北昆也面臨著許多考驗:辦公與排練環境得不到改善、演員收入偏低、演出機會有限。“申遺”對北昆的影響起初並不大。

  2008年,北方昆曲劇院與保利演出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了“大都版”《西廂記》﹔今年4月,由北昆與北京市懷柔區合作推出的大型昆劇《紅樓夢》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讓昆曲界再次為之矚目。

  “北昆的變化首先表現在出人出戲上,出了一批好作品,而且全部由年輕演員來擔綱。”楊鳳一表示。很長一段時間,昆曲在北京沒有可觀的演出市場,既由於北昆沒有自己的劇場,也因為缺乏良好的運作。隨著近年來廣泛採取社會合作的模式,北昆的演出多了起來。除了經典老戲經常復排上演,北昆在大觀園戲樓、九朝會劇場等地也通過旅游演出的形式表演傳統折子戲。

  “昆曲必須‘兩條腿走路’,原汁原味地保留傳統戲絕對不能改變,但一定要能創排一些大眾所能接受的昆曲。”這是楊鳳一在擔任院長的兩年中總結的經驗。盡管在200多年前的“花雅之爭”中,昆曲就讓位給了皮黃腔淡出了京城,但楊鳳一認為,昆曲在現在的北京觀眾中依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為此,北昆還在去年專為青年觀眾打造了一台昆曲現代戲《陶然情》。她告訴記者,演出增多了之後,劇院的演員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人心很團結,練功廳平常都沒有空閑。演員收入隨之有所增加,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

  據悉,北昆院址的建設已經列入了北京“十二五”規劃之中,其中就包括興建一個專屬劇場——中國昆曲大劇院。而北昆今後的發展,除了排演經典劇目,還將嘗試昆曲電影和反映昆曲發展的電視劇。

   蘇州昆劇院: 做劇目,更要做推廣普及

  作為昆曲藝術起源之地的院團,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發展格外引人關注,它也憑借幾個大型昆曲項目而沒有辜負人們的期待。2003年,白先勇選擇蘇州昆劇院為合作對象,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內外巡演,掀起昆曲藝術在“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高潮。2009年起,“北京大學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和“蘇州大學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相繼實施,昆曲的傳承與高校成功“聯姻”。

  然而,回顧10年前劇院的情景,蘇州昆劇院院長蔡少華形容那時是“很艱難地在堅守”。他表示,當時的昆曲演出場次少、觀眾少、社會認同小,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種情形讓我們從業者精神渙散,不安心。”10年來,昆曲的境遇有了質的飛躍,但是還沒有實現根本性的改變。

  蔡少華將10年來蘇昆的經驗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昆曲的巡回演出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蘇昆通過昆曲為蘇州吸引來了坂東玉三郎和白先勇兩位“榮譽市民”,體現了昆曲作為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吸引力。二是在昆曲傳承過程中把演員的傳承跟觀眾的傳承聯系起來。他介紹,“青春版”《牡丹亭》演出8年至今,近200場,觀眾累計達36萬人次,其中65%是大學生。“當年看過《牡丹亭》的大學生現在都在各自行業的一線工作,他們對於昆曲未來的發展形成了很好的觀眾群。”蔡少華認為,應該充分發揮昆曲的教育功能。今後10年蘇昆的發展,既要做劇目,還要繼續做基礎的推廣普及工作。

   江蘇省昆劇院:個人專場模式激活劇目傳承

  與其他昆曲院團不同,坐落於南京的江蘇省昆劇院於2004年8月隨著江蘇省演藝集團的成立,成為唯一一家轉制為企業的昆曲院團。轉企,意味著更大的改革步伐。

  武生出身的院長柯軍深知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他將藝術傳承作為劇院建設的基礎。為此,劇院制定了個人專場制度,規定國家一級演員一年必須舉辦兩個個人專場,一個專場包括3個昆曲傳統折子戲,連續5年劇目不能重復。個人專場自2004年舉辦以來,專場演員憑借自己的知名度和對觀眾的號召力,已創造了較佳的票房收益。“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為26人舉辦了130個專場,其中5位國家一級演員已經連續5年完成了10個專場演出,他們每人身上已經有了30多個昆曲傳統折子戲。通過舉辦專場,江蘇省昆劇院已傳承200多出昆曲傳統劇目。”柯軍說道。

  與個人專場配套的是青年演員每年兩次的評比展演。江蘇省昆給每位青年演員都提供機會,評比展演每年都會在院內掀起兩次學戲熱潮。2006年,劇院推出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大型昆劇《1699﹒桃花扇》,全部起用青年演員,平均年齡隻有18歲。

  “我們鼓勵青年演員自主創作,比如青年武生演員楊陽自編自導自演了新戲《3﹒19》,從學習傳統的昆曲藝術到主動去探索昆曲新的可能性,有思考才會有發展。”柯軍強調,昆曲是一門特別需要“口傳心授”的藝術,在這一點上“人”就特別重要,昆曲的傳承依賴於青年演員。

  在去年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上,江蘇省昆與日本館合作,用日本的能劇和昆曲創作演出多媒體昆曲,通過兩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反映環保與生態的社會問題。

  談到對下一個10年昆曲的展望,柯軍說:“要在總結已有經驗的情況下,繼續傳承經典昆曲藝術,探索昆曲發展的新的可能性,揉碎自己,成全昆曲。” 

                                  成 長  文